5月25日,心理救援團在什邡市人民廣場的一個災民安置點進行心理救援,當心理專家們在和小朋友們做游戲的時候,前方報道組發現有一個小姑娘坐在一邊,五六歲左右,雙手抱膝,把頭深深的埋在兩膝之間,一言不發,目光呆滯。
專家試圖和她溝通,問了她幾個問題,但都沒有得到答案。

專家一直在試圖和她溝通,問她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做游戲,她只是搖頭,不說話,前方報道組把隨身攜帶的可樂遞給她,她也是搖頭。

既不要可樂也不答話,頭垂的更低了。
心理專家開始轉移話題,問她:“小朋友,咱們這里的廁所在哪里?告訴阿姨好嗎?”小朋友不說話,起身帶著專家來到廁所外,隨后像個受到驚嚇的小精靈一樣,跑開了。

過了不久,在心理專家們組織受災群眾安置點的小朋友做游戲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可愛的小姑娘躲到帳篷的后面,偷偷看我們。發現我們望向她的時候,馬上就跑開了。

專家們發現,其實她還是有交流對象的,她和一個年齡稍大的小朋友還是能夠順暢交流的,但是當專家和她談話,或者邀請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她就會表現的很緊張,雙手插兜,甚至出現發抖的現象。
隨行的心理專家表示,這可能是地震后的應激反應,也可能是本身性格使然。具體情況因為沒有深入的了解和交談,不好下定論。專家還表示,其實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自我修復能力,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強行的介入她的世界。

當看到前方報道人員給其他小朋友發放少年科普書籍時,她的目光中也充滿了渴望。
機會來了!就是現在!
前方報道人員拿起一本小學科普讀物,走向了她:“小朋友,這個送給你”。
她有一些猶豫,但是還是接了過去,然后又悄悄的跑開了。
下午,前方報道組拍攝心理專家和小朋友做游戲的畫面,她悄悄走過來,目光里充滿好奇。
前方報道組又試圖和她進行交流:“小朋友,你以前拍過照嗎?”
她怯生生的點點頭。
“那你給叔叔拍一張照片好嗎?叔叔告訴你怎么用,你這樣…”

經過一番交流,這個小朋友表情開始有了變化,也開始和工作人員溝通了。

隨后,經過隨隊的心理專家們和她溝通,她的臉上逐漸露出了笑容,并且在專家的引導下,逐漸參與到與其他小朋友的活動中來。

到我們離開時,她終于露出了應該屬于她這個年齡的,天真甜美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