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如今團隊訓練中普遍采用的一個游戲。”王曉霆告訴記者,“讓這些剛剛經歷一場災難的孩子來玩,是想起到‘心理療傷’的效果,使他們體會到只要同舟共濟,就能渡過難關。”
5月24日,在綿陽市精神文明辦、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的組織下,王曉霆作為心理危機干預團隊的一員,抵達了綿陽。每天上午8:30,她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來到九州體育館,為暫住在那里的兒童做心理疏導,也為“帳篷學校”的老師們做心理學輔導。
王曉霆告訴記者,不少兒童在死里逃生或失去親人后,在這里表現出了一種非正常的心理——莫名的騷動、興奮,比如和同伴打鬧,到處跑來跑去。很多“帳篷學校”的老師把他們當調皮學生對待,但來自上海的心理專家告訴他們,這是一種假象。親人亡故、目睹尸體,這些痛楚的經歷會導致兒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表象,一種就是騷動,甚至要與人肢體沖突,另一種則是沉悶。“對這兩種非正常心理,我們都要進行干預。”王曉霆說。
在九州體育館內,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個男孩,他三四歲大,時不時地對媽媽喊,“媽媽,快跑!”地震后,他和媽媽住進了體育館。5月25日青川發生余震時,他沖母親直喊“媽媽,快跑!”余震結束后,這句話就成了小男孩的口頭禪。
對此,王曉霆表示,地震后的心理干預應該是個長期過程。只有長期疏導,才能使一些孩子擺脫“心魔”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