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組
選自唐山開灤礦務局唐山礦的地震孤兒69人(實查67人),男性39人.女性28人;年齡21~39歲,平均28.4士4.3歲。其中21~27歲31人(震時0~6歲),28~33歲30人(震時7~12歲),34~39歲6人(震時1 3~18歲),已婚50人(74.6% ),未婚l7人(26.4 %) 工人58人,干部3人,專業技術人員6人 文化程度初中36人,高中29人.大專2人。震后在孤兒院、托兒所或育紅學校生活一年以上者1o人(14.9% ).由鄰居輪流照料生活者1人.其余56人(83.6 %)均由親屬照料。
對照組
按性別、年齡(士2歲)、婚姻、職業及受教育年限(士2年)與試驗組一一配對,從經歷本次地震的當地非孤兒居民中抽取67人。
孤兒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在調查前半年內生活應激程度基本一致,對考察調查時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在調查前半年內應激癥狀無顯著性差異。
孤兒的回避性癥狀不僅不多,反而較一般群體更少。
孤兒生活期望值總分、客觀生活質量總分及生活滿意度總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表明兩組生活質量無差別。
孤兒男女間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除“家庭應激”因子分男女間無顯著性差異外,男性在應激源總分及其它各因子分等項目上均高于女性,并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男性在調查前半年內比女性承受更多的來自工作、個人,社會、環境及經濟等方面的應激因素。在生活滿意度問卷中,男性在“家庭經濟狀態”和“夫妻性生活”2項的滿意程度低于女性。其它項目各因子及總分男女間無顯著性差異。
孤兒不同年齡階段間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2個年齡組在調查前半年的生活應激程度基本一致。
在生活期望值問卷中,低齡組在“職業”和“事業”2項的期望明顯高于大齡組。其它項目及總分2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在客觀生活質量問卷中,低齡組高于大齡組的項目有總分、“軀體健康”因子與“社交和社會支持”。其它因子2組問無顯著性差異。
在生活滿意度問卷中,低齡組在“心理健康”因子和“情緒狀態”滿意度較大齡組高。其它因子及總分2組間無顯著性差異。
關于孤兒的心理健康狀況
本組孤兒都經受了大地震和喪失父母的雙重創傷,至調查前均已長大成人。本組孤兒的應激源和應激反應問卷結果提示,他們基本上不存在特殊的生活應激問題,應激反應無特異性。從總體來說.他們的心理狀況無明顯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孤兒與地震相關的回避性癥狀不但不突出,反而更少見,這與人們的一般推測相反,這可能與孤兒的應付機制的調節有關。孤兒組多于對照組.提示孤兒中部分人可能有某方面心理障礙的傾向,有待進一步研究。孤兒理狀況的“正常化,決定了生活質量的“正常化”,而形成前者的原可能是社會支持起了重要作用。行為醫學認為,社會支持作用在應激調節中有重要意義。本組孤兒大部由親屬照料,其親屬擔當了父母角色;另一部分人生活在孤兒院或育紅學校,共同生活在這一特殊群體中,淡化了自身的“孤兒”角色和“不幸體驗·加之當時比較嚴密有序的社會救助和安置,以及此后逐漸形成的地震文化.進而促使個體心理應付機制發揮作用,調整個體價值系統,改變對挫折的認知和評估.求得心理的平衡,從而能正視自己的不幸。這些都表明及時、恰當的震后干預-對預防孤兒出現心理問題、增強應付應激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關于性別差異
孤兒男女間比較結果顯示,男女兩性在家庭方面的應激程度基本相同,但男性在工作、個人、社會、環境及經濟方面承受更多的應激事件.這與我國“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社會文化傳統是一致的。但應激反應問卷、SCL 90、MMPI、生活期望值及客觀生活質量的比較結果并未顯示出性別差異,即較多的應激并未引起相應的應激反應和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改變,提示男性孤兒有比較健全的應付機制和較強的適應應激的能力,這與Pfefferbaum 的描述是一致的。關于刨傷后癥狀的性別差異-但多數研究顯示女性的癥狀多于男性。問卷結果未顯示出性別差異,與有關報道不一致,有待進一步研究。男性對“家經濟狀態”的滿意度較低,而對“收人”的期望值并不高,提示男性孤兒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男性對“夫妻性生活”的滿意度低,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是對性生活要求較高.二是性生活本身確有問題,或二者兼有。
關于年齡差異
年齡和發育水平對兒童經受創傷時的情況、對創傷的感知和理解、應付方式以及對創傷的記憶都有影響,還影響他人對創傷兒童的反應,如低齡兒童更容易得到保護。創傷及兒童的反應還對正常發育也有潛在的損害.從而影響兒童的適應能力和以后的認知與注意、社會技能、人格類型、自我概念與自尊及沖動控制等的心理發展[] 。在特殊刨傷癥狀的體驗方面可能也存在年齡差異口,但本組大多數低齡孤兒由于對地震缺乏較清晰的記憶,因此在這方面的評估尚比較困難。低齡孤兒應激源問卷中的“經濟應激”分偏高,可能與年輕人收人偏低或生活花費較高有關。低齡孤兒的“職業”和“事業”的期望值較高.反映了年輕人對事業和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而“心理健康”和情緒狀態”的滿意度較高以及“軀體健康”和“社交和社會支持的生活質量分較高,均與一般人群相一致。SCL 90和應激反應問卷以發生活期望值、客觀生活質量及生活滿意度總分無年齡差異.表明總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無年齡差異。這與前述有關報道不一致.可能與如前所述的震后干預所起的積極作用有關。
資料來源:健康心理學雜志《唐山地震孤兒21年后的心理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