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雖然都是小孩子,但是孩子們在這里學習,在這里游戲,交朋友,吵架。在家庭中,孩子可以不愿意去和別的小朋友玩了,但是在這里,他無法避免得必須進行小小的外交。可以說,孩子的社會化訓練最初的地方,就是在幼兒園。
有很多的活動,從中可觀察到孩子的社會化行為。比如,通常小班的幼兒是獨自享受自己所帶的食物,而中班的孩子則會說:我請你吃糖,你和我做朋友好嗎?大班的孩子則會很大方地拿出食物請客,而且會有差別待遇,也就是自己的好朋友會多給一些。
3歲以前的孩子幾乎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他們的任務是建構自己各項身體機能,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可以自己穿衣、吃飯、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發展到這個階段,蒙特梭利博士說:他們就像一個充滿信心的英雄。具備這樣能力的小孩,再也不愿被關在家中,因為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同伴,而且重視同伴的存在,并且有所依賴。
3歲半的小因,剛開學時因為連續感冒,媽媽為了健康著想,讓她在家休息,過了一個月才入學。一向喜歡上學的小因突然變得不開心,有一天,小因心情不錯,媽媽就問她:小因為什么最近不喜歡去學校呢?小因說:媽媽,你記得我有兩個好朋友嗎?媽媽很快回答:是啊!我記得是小宜和小萍啊!小因說:他們現在都到樓上的教室了!媽媽總算找到答案,原來小因是因為朋友不在同一個班級的關系,才會拒絕上學。
了解這情形后,媽媽和小因溝通并建議她:你想找這兩位同學時,告訴老師后就可上樓。同時也引導兩位好朋友邀請她上樓去,并在戶外活動時間,提醒她可以找兩位同學一起玩。如此,小因再也不排斥上學。
有一天,一向思路清晰,學習能力均衡正向發展的小珍突然大哭起來,并無助地叫在學校服務的媽媽:媽媽!君君不跟我好!(學校規定老師的孩子在學校必須稱呼自己的媽媽為老師,一則為讓孩子公私分明,再則不讓其他孩子因而見景傷情),因為小珍的媽媽正忙著準備午餐,所以我就抱著她問:君君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小珍哭著說:是啊!可是今天小岑請她吃軟糖,然后她就聽小岑的話,對我說不跟我好!我一邊安撫她,一邊思考這個問題。
由這些例子,可以感知這個時期的孩子,很積極地想要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發展上來說,4歲左右的孩子,已開始覺得需要交朋友,所以有的小孩會因為不知如何和別人相處,覺得自己沒有朋友而不想上學。有的會因為是家中惟一的寵兒,凡事不會和人分享,說話的語氣、用詞較霸氣,所以無法成為小團體中的一員,因此產生拒絕上學的現象。有的更會因為想和自己喜歡的同學一起玩,結果被拒絕,而覺得傷心、無趣,不想上學。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常會要求父母讓他帶東西到學校請小朋友吃;有時也會早早向父母懇求在學校過生日,為的是要請朋友吃蛋糕,或其他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實現受同學重視的感覺。
我們常常笑談孩子第一個想交的朋友是酒肉朋友,因為只要孩子拿一大包食物,分給一位同學,大家都會奔走相告,他立刻會聽到××我和你做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對不對?一下子他就成為最有人緣的人。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我們并不極力反對,但會在適當的時機告訴他們如何交朋友,特別是當孩子之間有沖突時,更是引導他如何學習交朋友的好時機。
另外,這個時期的孩子,常會為了獲得同伴的青睞,而漸漸修正自己的粗暴行為。所以成人如何引導孩子,從與人沖突的事例中,學習適當表達自己、尊重別人,成為一個合群的人,是在幼兒階段就必須開始的。
采編自媽咪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