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測孩子的社交能力
下面的測試題談不上“及格”或“不及格”。如果您的孩子只符合其年齡階段的6條標準中的一條或兩條,甚至一條也“不沾邊”,您也不必憂心忡忡。因為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即使孩子目前的社交能力還很差勁,您只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他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會“自然而然”地與日俱增。
2-3歲 | 3-4歲 |
會說“謝謝”、“再見”、“晚安”等問候語; | 至少擁有一個好朋友,而且友誼已保持了6個月以上; |
能與爸爸、媽媽等親人表示親近; | 掌握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至少10種不同的稱謂; |
能對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內的老人表示禮貌; | 能夠根據來訪的陌生客人的年齡、衣著、裝飾等因素準確稱呼叔叔、公公、阿姨、哥哥、姐姐等(正確率應在80%以上); |
至少擁有一個友誼已維持了3個月以上的朋友; | 能對包括幼兒園老師、鄰居在內的長輩表示尊敬; |
能主動歡迎來訪的小朋友; | 愿意把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讓小朋友分享; |
能微笑著和客人說話。 | 能用溫和的口吻說話。 |
4~5歲 | 5~6歲 |
能自然地和異性小朋友接觸,甚至還樂于跟大人交朋友; | 已經擁有至少1個可以交心的知己,并注意學習小伙伴的長處; |
當小朋友有困難時,能主動提供幫助; | 當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時,能寬容地原諒對方; |
如果做錯了事情,會主動認錯或向對方說“對不起”; | 會祝賀小伙伴取得的成功或成績,并由衷地感到高興; |
如果父母雙親生病,能主動表示關切; | 能分擔別人的不幸或痛苦; |
當大人不在家時,能恰當地接聽打給大人的電話; | 對乞丐、流浪者等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應有的尊重; |
學會了與人商量的初步技巧。 | 學會了“察言觀色”,即開始理解他人傳達的非語言信息,如表情、語調、手勢、眼光等。 |
也許您會覺得上面這些測試題,孩子太容易做到了,其實真是這樣嗎?隨著心理學理論的發展,我們以往認為的一些常識成了您了解孩子交往能力的誤區。
重新認識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
沒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狀態,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誼卻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能夠維系較長時間的友誼,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您也不必太擔心。
誤區二:孩子大聲說話,能給人開朗的感覺,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并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系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誤區三:孩子還小,禮貌不周全沒關系
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四: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
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五: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這些父母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他們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聰明”就是學習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上面的測試題中還提到,孩子應該對處于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當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父母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人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孩子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于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孩子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讓孩子學習與陌生人說話
有的父母怕孩子單獨外出會闖禍,而嚇唬孩子,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別人的欺侮,怕吃虧、學壞,認為還是關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與人接觸傳染疾病,情愿將孩子閉門獨處。
事實是,只有與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應該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放手鼓勵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玩耍,讓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和經常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游戲;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去公園和同伴嬉戲,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和陌生人接觸等。
引導孩子購物
3至7歲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購物。例如讓他買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與售貨員交流的時候,也學習了與人溝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開始有困難的話,媽媽可以在一邊鼓勵,教孩子說“請售貨員阿姨拿一下那個玩具狗”、“請問要付多少錢”、“謝謝”等話,漸漸地讓孩子自己能開口說。
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里來玩
現代父母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想時刻保持一個整齊完好的家。所以,父母們不太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來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區里簡單交往。如果父母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里來玩,孩子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學習處理游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糾紛。
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走出去,兩者同樣重要。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添麻煩,您可以讓孩子帶些小禮物去小朋友家,這樣既周到、也禮貌,還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如果您細心觀察,可以發現:有些孩子喜歡和比自己小一點的孩子玩,有些孩子喜歡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會吃虧,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但事實更可能是:孩子與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學習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與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學會了照料別人。
所以,請您充分尊重孩子,賦予孩子自由選擇小朋友的權利,您只需在必要的情況下幫助做些參考。
帶孩子到處走走
旅游能擴展孩子的交往范圍,增加他的交往對象。同時,多走多看也會增加孩子對于異域文化或風俗的了解。
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培養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形成謙虛有禮的行為方式更好地適應社會交往。教給孩子與人交往的禮貌用語,如與人打招呼、接電話的用語,如何回答別人的問題、向他人問路、請教等等。
當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夠很好地使用禮貌用語的時候,通常會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這對增強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處。當孩子得到別人的贊揚和鼓勵的時候,他也會更樂于交往,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動交往的機會,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修正交往中的不當行為
和大人們一樣,孩子在交往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不當行為,如欺負小朋友或者過分吝嗇等。這些交往中的不當行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歡迎。這時,父母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幫助他改進行為,重新獲得持久的友情。
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
盡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功和快樂都非常有益,但請您不要過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數量上的增加。您應該知道,即使是個人獨處,也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與人交往,您就應該尊重他。
學前教育新資訊網改編
來源: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