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品質從一日早餐開始

  早餐的重要性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是能量和營養素的重要來源,營養充足的早餐不僅能保證學生的膳食營養攝入,也促進學習效率和成績。保證每天攝入高質量的早餐,不僅能提高學生每天的營養攝入和營養狀況,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和身體耐力。反之,饑腸轆轆會降低學生對環境的反應能力,使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必然下降。大量研究表明,與不吃早餐的學生相比,每天吃早餐者標準試卷測試的錯誤率低、反應靈敏、注意力集中、出勤率高、遲到次數減少。不吃早餐者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準確性降低,記憶力下降。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不吃早餐對兒童的學習、認知能力有負面的影響。

  對患有貧血癥的學生的研究表明,早餐進食率對患貧血病有明顯的影響。福建省福安市的一項調查發現:不吃早餐組的學生貧血率為100%,不在家中吃早餐的學生貧血率為23、9%,在家吃早餐的學生貧血率為8、26%。不吃早餐極易導致貧血,應引起家長的充分重視。另外,調查還發現,在家中吃早餐組貧血率明顯低于不吃早餐組,說明在家中早餐的學生在攝入的營養素種類、結構及進食的數量方面較令人滿意。

  學齡期兒童早餐現狀

  早餐是一天能量和營養素的重要來源,早餐又是學生三餐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餐,兒童青少年不吃早餐的現象在各國都很普遍。一日三餐中最常省去不吃的就是早餐。

  早餐也是我國中小學生最常忽視的一餐。據這次北京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聯合調查結果發現,小學生中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不高,北京男生中吃早餐的人數占 74、2%,女生占78、4%;上海男生中吃早餐的人數占88、6%,女生占86、7%。上海學生早餐率明顯高于北京學生。北京有5%左右的學生一周有三天以上的時候不吃早餐,高于上海小學生(1、7%)。

  不吃早餐的原因是:第一是沒有食欲;第二是沒有時間吃;第三是家長沒時間做。其他如食物單調、不喜歡早餐中的食物等。

  早餐所提供的能量及營養素應該達到推薦的膳食供給量的25%—30%,早餐的食物種類應包括以下4類:即谷類、肉類、乳制品和蔬菜、水果類。如果一頓早餐中上述4類食物都有則為早餐充足,如果食用了其中的3類則為早餐質量較好,如果只選擇了其中2類或2類以下則為早餐質量較差。

  中國城市兒童少年的早餐以谷類—肉—蛋為主,農村兒童少年則以谷類—蔬菜為主,乳制品嚴重缺乏。北京的兒童少年早餐食品以谷類為主,有饅頭、面包、包子、煎餅、粥等,其次是雞蛋和牛奶、豆制品以及蔬菜、水果,食物種類比較單調。從調查情況來,我國學生早餐能量供給不足,家長對早餐不重視,隨意性大,早餐能量供給不足,食物構成不合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南方以稀飯或泡飯為主的早餐影響熱能的供給。另一方面,部分家長過分強調蛋白質的攝入,忽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所以,一個合理、平衡的早餐應該是既有蛋白質、又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者間有一個恰當的比例,這樣才有利于機體的吸收利用。

  低能量的早餐不能滿足學生一上午緊張的學習和活動需要,直接影響學生上第三、四節課的效率。調查發現,目前學生早餐的能量攝入僅占全天總量的15%— 20%,能量攝入明顯偏低,而晚餐能量攝入又偏高,占一天總能量的45%左右,早中晚三餐比例不合理,遠沒有達到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早餐供能要占全天總能量的30%,早中晚三餐合理比應為30∶40∶30的比例。三大產熱營養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產熱比也沒有達到推薦的12比25—30比60的這樣一個合理比值,蛋白質、脂肪偏高,碳水化合物偏低。膳食中主要缺乏的營養素有:維生素A、E、B族和鈣、鋅等。小學生的貧血患病率從5%—25%不等,缺鈣、缺維生素的狀況依然存在,且相當嚴重和普遍。

  專家呼吁,學生營養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在加強營養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改變家庭、學校及社會不利于建立學生良好飲食行為的因素,提高早餐質量,提倡平衡膳食,創造良好生活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小學生早餐配餐營養標準

  1、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標準,設計出小學生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來進行配餐。早餐熱能和各種營養素的供給量約占全日總需要量的30%左右。

  2、每噸早餐約需400千卡熱能,其中12%—15%的能量來自蛋白質,30%左右來自脂肪,60%—65%來自碳水化合物。配置原則:食物多樣,糧谷為主,保證乳類、蛋類,增加蔬菜、水果。

  學齡兒童膳食指南:

  1、保證吃好早餐,食量應相當于全日量的1/3。

  2、多吃谷類,供給充足的能量。

  3、少吃零食,飲用清淡飲料,控制食糖攝入。

  4、每日飲奶。

  5、每天吃以下四大類食物:糧豆類400克-500克;蔬菜水果類300克-400克;奶及奶制品類200克-300克;肉魚蛋白質100克-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