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營養觀:嬰幼兒餵養與行為

  孩子一生的健康是由父母為他而做的諸多選擇所決定的。其中最重要的選擇,當屬早期營養。

  嬰幼兒喂養與行為是我們研究兒童營養與健康時關注的課題;而喂養與行為之中的誤區,則是影響兒童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樣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兒童保健工作中,我們見到太多的喂養誤區:諸如“要補鈣就得吃藥”;“別人的孩子都補鈣,我的孩子不補,豈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我給孩子吃的都是最貴的食物,它們的營養價值自然也是最高的”,類似的錯誤數不勝數,究其根源是因為父母獲得了一些不正確的信息。

  一方面,某些廠家為了商業利益在廣告宣傳中夸大了某些營養成分的作用,從而擾亂了父母的視聽和判斷能力;另一方面,科學育兒知識的普及不到位,父母缺乏專業人員的具體指導,所以容易片面聽信和采納社會上一些“傳統的”或貌似“前衛”的錯誤意見。為此,有必要談一談現代健康觀和營養觀。

  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是指一個人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有人更進一步解釋為:健康不僅僅意味著遠離疾病,它還意味著充滿活力,即積極的健康。它包含了有充足的精力、穩定的情緒、敏銳的頭腦去勝任體力和腦力工作的需要;有良好的體質去抵抗疾病的侵襲和預防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的發生;延緩衰老,健康長壽,提高生命質量。

  要獲得這樣的健康,我們必須從小注意孩子的營養、鍛煉、環境、生活方式的選擇和培養。現代醫學家、營養學家已經達成一種共識,即人體不是一臺“機器”,疾病也不是只能用藥物或手術來清除的破壞因素。人體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片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叢林”,具有復雜的自適系統,可與環境調節并達到健康。概括地說,我們的健康狀況就是身體固有的適應能力和所處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這種觀點指導下再來判斷營養,就決不會僅僅簡單地把食入的營養和推薦的攝入量(RDA)比較一下,算出一個百分比,就武斷地得出營養夠不夠的結論了。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人和人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僅靠營養計算和化驗單做出的營養指導起碼是不全面的。一個正確的營養評估,必須結合孩子的病史、癥狀、體征、化驗、生活方式等綜合判斷,甚至還要深入了解家族史、遺傳等多方面的內容,而現代營養學必不可少地還要加上環境的影響,比如,環境污染、食物上的化肥和農藥等抗營養物質的殘留量等等。

  判斷營養狀態,可以從以下3方面入手:

  (1)癥狀分析。以臨床表現來分析可能缺少的營養物質。比如,乏力、口腔潰瘍、腿抽荕和某些維生素、礦物質缺乏有關。

  (2)生活方式分析。從生活習慣分析生活中與營養有關的因素。比如,身體鍛煉水平、精神壓力。環境污染均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密切相關。

  (3)飲食分析。除了將食物攝入量和營養學會發布的每日推薦量做比較之外,更多地考慮會影響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因素。比如,農藥、化肥、食物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現代營養觀大致從以下三方面闡述:

  (一)多樣

  為了健康,要做到食物多樣、平衡、適量。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具備所有的營養素,因此食物的多樣化,實際是保證孩子獲得全面營養的基礎;同時,食物的多樣,還可以讓孩子享受到多樣的美味,讓"吃"成為人生中的一種樂趣。食物多樣化可以讓孩子獲得豐富的味覺、嗅覺、視覺、觸覺的感知刺激,這些方面都有利于孩子的早期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孩子日后的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形成。

  實現食物多樣化,就要讓孩子盡早嘗到同一類食物的諸多口味。比如,同為蔬菜類,就應提供胡蘿卜、綠葉菜、黃瓜、西紅柿等多品種、多口味的蔬菜。

  對剛開始添加泥糊狀食物的孩子,食物多樣化和從一種到多種的添加原則并不矛盾。為讓孩子有一個適應新食物和發現過敏的機會,每添加一種新的食物,要觀察3~5天,而不能為了實現食物的多樣化,幾種食物同時添加。不遵守循序漸進的添加原則,往往會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腹瀉,這與我們給孩子添加泥糊狀食物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二)平衡

  食物平衡的原則,是指同時在4個方面使膳食營養供給與機體生理需要之間起平衡關系,既氨基酸平衡、熱量營養素構成平衡、酸堿平衡、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之間平衡。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參照中國居民膳食平衡寶塔的原理,3歲以下嬰幼兒的膳食平衡,可用一個特殊的"金字塔"來表示。作為營養基礎的底座,第一層是奶制品,是嬰幼兒主要的營養來源。2~5層可以中間分開,左側代表工業化泥糊狀食品,右側代表家庭制作的嬰幼兒食品;從第2層至第5層,各類食物為遞減關系;為達到膳食平衡,每一層食物對孩子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僅僅做到這些,還不足以達到平衡,還必須了解同類食物中復雜的替換關系,比如,50克肉可以用100克魚或100克豆腐替換;一個雞蛋所含蛋白質(7克)與35克瘦肉中所含的蛋白質大致相同等等。

  (三)適量

  1.適量的營養,是指所攝入的營養素既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量,又不危及機體健康。

  生理需要量在不同年齡階段是不一樣的,因此,單位體重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是最大的;而嬰幼兒的消化系統未臻成熟,咀嚼、胃腸蠕動、消化、吸收的能力均較差,所以,一旦喂養不當導致營養紊亂、出現消化系統疾病的幾率也最高。

  消化不良可導致生長發育遲緩;過度喂養,則可導致肥胖,最終會使孩子長大成人后慢性病的罹患率增高。為此,加強保健醫生和父母營養計算能力,是目前科學育兒相關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2.健康的體重是靠"吃"和"動"的平衡來維持的。其中,“總量控制”是關鍵。

  吃是為了健康。孩子每日攝入的產能營養素所產生的熱能,50%用于維持生命即基礎代謝,比如,維持體溫、呼吸、心跳等;約20%~30%用于生長發育。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環境下,即使是同一個孩子,在遺傳、生長速度、活動多少、氣候、內分泌調節等因素的影響下,對營養需求也會有所不同,這是兒童營養不同于成人的最主要的部分;還有10%~15%的熱能用于運動,這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人們常說的:“生命在于運動”。

  這里強調運動的另一寓意,在于運動是我們維持健康體重不可缺少的環節。孩子體重超重、肥胖;夜里不好好睡覺;情緒不佳等等,往往都和運動不足有關。雖然父母不太好掌握孩子的運動量,但通過孩子體重增長速率、外出活動時間、精神狀況、日常表現,還是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評價。

  在吃的問題上“總量控制”,是我們有可能做到享受美味的基礎。在了解一日總的營養需求之后,我們才有可能靈活地變通我們的食譜。比如,今天你很想吃一塊奶油蛋糕,那么就吃吧。要注意的是適當減少主食、奶、糖、蛋的攝入量,將一日的總攝入量控制在一個合乎生理需要的范圍之內。

  3.每個孩子都有天賦人權,父母要尊重他們“吃”的權利;保健醫生要遵守個體化保健的原則。

  每個孩子都具有天賦人權,在吃的問題上,他有權決定吃什么、吃多少。但多數情況下,他們既不能決定吃什么,也不能決定吃多少,大權往往由他們的雙親“主宰”。喂養行為中的“放任自流”、“強迫命令”均不可取,只有尊重孩子的適宜行為,才能較好地保證兒童的這種權利。

  孩子天生是知飽知餓的,在他們的大腦中都具有“飽感中樞”,當進食20分鐘左右,它會自然地告訴你是否吃飽了。而父母強迫孩子進食,或千方百計哄孩子進食;鼓勵孩子快速進食;不分時間、場合地給孩子食物都會干擾孩子自身的調節系統,從而使他失去食欲,不知飽餓,讓吃飯變成“任務”,失去吃的樂趣。

  這里我要強調:在營養物--營養氣氛、營養行為--營養結局的諸多環節中,營養物既包括物質營養,也包括精神營養。用什么態度喂孩子,在什么樣的氣氛下進餐,大人的喂養行為,孩子的進餐行為,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營養結局,即關系到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