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營養食品國家標準蛋白質偏高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蔭士安日前稱,國家相關部門將對《嬰兒營養食品國家標準》進行修改。據介紹,目前實施的國家標準中有部分內容與國際標準存在差距,特別明顯的是,國家標準中規定每100克嬰兒食品中,蛋白質含量必須≥18克,明顯偏高。

  蛋白質含量偏高

  據了解,目前執行的《嬰兒營養食品國家標準》是1997年頒布的,并于1999年正式實施。受當時條件所限,部分家庭對嬰兒的飲食結構不是十分了解,更不注重其營養成分的搭配,所以,國家在制定該標準過程中,提高了包括蛋白質在內的某些成分的含量標準。

  華西醫院營養專家李建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國家標準中規定的每100克嬰兒食品中蛋白質含量為≥18克,由于該標準是在90年代制定的,國家考慮到當時農村消費者在嬰兒食品中會添加米粉和豆粉等,所以提高了蛋白質含量。但是,事過境遷,人們的生活質量從總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現行的標準中某些成分的含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嬰兒所需的范圍,應該即時修改。

  成分偏高影響發育

  “嬰兒的肝、腎、腸胃功能發育還不完全,很多高蛋白的物質還不能完全吸收,如果在食品中蛋白質含量過高,則會加重嬰兒的腸胃負擔,影響其發育。”李建表示。

  同時,如果兒童飲食結構中蛋白質的含量偏高,會導致兒童處于過度興奮狀態,引起多動導致兒童偏食,引起肥胖等癥狀。

  記者了解到,一些生產廠商為了達到該標準,人為地添加人工合成的蛋白質,影響嬰兒的發育和健康。

  標準滯后急需修訂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8月16日起,修訂該標準工作已正式啟動,預計將在半年內完成。新標準對食品成分的規定,將全面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標準的重新制定,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食欲、使營養成分相互影響提高營養價值,保證營養平衡,從而保障嬰兒的身體健康以及更好的發育。”李建表示,該標準的重新修訂,使得一些企業意識到要從牧場、水質、原材料等源頭上來控制產品質量,確保嬰兒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