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地震孤兒,除了愛心還需要什麼

  主持人:柳森


  嘉賓:屈智勇(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組成員、發展心理學博士)


  唐鈞(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


  柳森:當前,民間收養地震孤兒的熱情高漲,人們紛紛致電各地民政部門詢問收養事宜;報名收養“地震孤兒”的帖子也遍布各大網站、論壇……坊間聚焦的一個話題是:僅憑愛心和熱情是養不好孤兒的,也許在收養之前,我們需要更多地俯下身來關注孩子們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屈博士現在正作為志愿者在災區第一線參與兒童援助,孩子們現在的情況如何?


  屈智勇:就我們現在接觸到的具體情況,孩子們大多相當堅強、陽光,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這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也許他們已經找到了合適的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通過畫畫、讀書、和伙伴交流等排遣內心的不平靜;也許他們還沒有從突發的變故中反應過來。而這背后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無法主觀臆斷的,需要我們持續、積極地跟進溝通,給予他們更持久的關愛和幫助。


  眼下,孩子們往往面臨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生活環境和習慣被打亂、需要重新調整的問題。大多數孩子會要求盡快回到他們所信任的親人、老師、伙伴們身邊,找回原有的生活軌跡,在互相扶持中重拾信心。相對來說,震后致殘兒童的心理問題最為棘手,因為他們不僅要面對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且要同時面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改變,這對于兒童脆弱的心理是很難承受的。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渡過這個難關。


  柳森:現在有很多愛心人士提出了希望收養“地震孤兒”的意愿,從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二位認為哪些提醒是需要注意的?


  屈智勇:收養地震孤兒這個事情急不得。且先不談孤兒收養一定要等民政部門完成身份確認后才能依法進行,根據我們整個兒童援助團隊的研究,孩子在遭遇巨大變故、重建“社區網絡”的過程中,往往可能會產生不適應、不接受的反應,或者容易在心理上與外界產生隔閡,這需要積極、適度的心理干預,或者借由時間的力量來緩釋。因此,如果要考慮收養,首先應當確保孩子本身已經做好接受新家庭的準備。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尤其是對于將帶到異地生活、已經具備了一定認知能力的孤兒,應盡可能給予其獨立空間,允許他/她回憶過去,談論過往的生活、親人、朋友。如果孩子有需要,應當允許其與親屬、朋友保持聯絡。這種與過往保持連結的內心需要,往往會給孩子們一種踏實的安全感。


  唐鈞:愛心和感動之后,需要更多的責任擔當。建議所有有意愿的收養人、收養家庭都先冷靜地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好足夠的準備:是否準備好迎接他/她的一切優點或缺點,迎接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閡、溝通困難?如果是收養年齡相對較大的孩子,是否能夠包容孩子陌生的口音、原有的一些生活習慣?如果是因地震而肢體殘缺或者精神上受到創傷的孩子,愿不愿意陪伴他/她共度患難,給他/她無窮的信心和勇氣,一起去面對未來種種可能存在的病痛的折磨、生活上的不便,甚至是世俗的眼光?


  柳森:那么,我們現在是否建立起了這樣一套機制,能夠盡可能地幫助孩子們找到最合適的收養家庭?


  唐鈞:這些年,很多福利機構已經開始嘗試設立收養申請綜合評估機制和收養后定期跟蹤回訪機制,即在法定資質要件的認定之外,收養人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經濟能力、健康狀況、文化程度、婚姻家庭關系、住宅條件,收養雙方之間能否建立起一個和睦、融洽的關系,都是最基本的考察內容。


  具體到此次“地震孤兒”的收養,考慮到一些孩子在肢體上、心理上受到的創傷,我認為,一方面,民政部門要普遍地實行這樣一種綜合評估、跟蹤回訪機制,并盡可能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確保被送養的孩子各方面的權益都能夠獲得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應對收養家庭提出更嚴格的資質要求,比如針對一些在生活上和身體上需要特別護理的孤殘兒童,應傾向于讓有一定的專業醫療技術、護理技能、心理援助資質的家庭來收養,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照料。


  為了幫助收養家庭消除后顧之憂,政府可以考慮制定一些鼓勵措施,針對收養家庭下一步在孤兒的戶口遷移、入學、社會保障銜接到位等等方面可能遇到的現實障礙或者具體困難,提前做好預案、盡早拿出對策。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以公開招投標、購買服務的方式設立專門面向地震孤兒、孤殘兒童的社會服務機構,發動具備專業素養的非政府組織提供持續的學業、心理輔導,為收養家庭提供科學育兒方面的培訓、幫助受災家庭解決養育孩子過程中的難題。


  企業、民間公益組織則可以考慮在建立孤兒救助安置基金之外,選擇成立“兒童后援會”等更為具體的幫扶方式,有計劃地與需要幫助的家庭、兒童定向結對。除了在物質上進行資助,同時也要在精神上給予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