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這里面有兩個部分,先說第一個確認的部分,我確認我失去他時,才能做事情。然后才有一個重新的開始。這個開始意味著什么,在我的親人離開以后,我到底要怎么活,其實可以有一個開始了,但如果你沒有確認的話,你始終就會覺得事情沒有結束,老沒有確定感。
完全有可能還有幻想和希望,但這個可能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可能,你又放不下,人活的是非常難受的,就是一種不確定感,好象你心里老有事兒墊著,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悼念他,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們國家有一個法律,人失蹤以后找不到了,就會“宣布死亡”,比如你找人,找了三個月還找不到,就會公布死亡,他就是想給你一個確認感,這在心理上是有意義的。
當然確定以后還有一個問題,你可以為他做點兒什么,所以為什么人們把葬禮,包括骨灰的安置、穿什么衣服都那么重視,這是你對死去的人可以做的事情,如果你做到以后,心里有些安慰,內疚感等一些情感就會有所消除。不然很多家長會覺得,我沒有把你救出來,我不知道你在哪兒,你死了我也不知道做什么,不但是喪親的痛苦,后面的情況他都沒辦法處理。所以為什么他們能意識到我找到尸體就已經不錯了,因為他還能為孩子做些事情。為什么中國有清明節這個節日,古人發明的特別好,就是在一個節日祭奠時去看望他,這樣就可以有一個心理的連接。
把內心也許沒有機會說的話通過這個時間再向他表達,向他訴說。你看,有這么多意義,但如果沒有挖出來,沒有看到的話,悲傷在某個層面來說也會更大一點,他沒法兒有確認感,同時也沒有辦法去做其他的事情。這位老奶奶想,找到了(孫子的尸體),放到爺爺那兒,她有一個想法,就像了了心愿一樣。還有就是挖出遺體的完整性,死亡的慘狀不同,造成的悲傷也不同。如果小孩子的尸體被挖出來,相對身體比較完整,面部表情也不是很痛苦,這對喪親者來說也會是一種安慰,但如果相對來講尸體不太完整,有各種被砸傷的慘狀,這些人也會特別特別悲傷,所以如果他們能做點兒什么……
一方面我們要去確認,但有可能被毀得非常厲害,這是兩難的事情。對親人來講,他們還要處理這部分,看這部分給他們的心理留下了什么,我們也會講創傷后的應激障礙會有一些閃回,有些畫面老在腦子里閃現,這里面可能就包括他們看到尸體時的情景,在后面我們做心理干預時也會有一些辦法幫他們處理這些東西,幫他們消除這些這些負面的、刺激的畫面。
回答專家: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