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育兒] 楊瀾:當媽媽要比當主持人難多了

  前段時間,楊瀾到河南嵩山觀看《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演出,和易中天等在嵩山坳里論禪。楊瀾同時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與筆者交談時,楊瀾坦然說起了自己的育兒經。

  陪伴孩子  做出勤率最高的家長

  去掉這些光環后,楊瀾更愿意簡單得如同一個平常女人,將自己定位于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角色。1996年,楊瀾在美國生下兒子;2000年10月20日,楊瀾在上海又喜得一個6斤多重的小女兒。

  因為工作緣故,楊瀾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楊瀾都在他們身邊。

  楊瀾很忙,可謂一個空中飛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她還是孩子鋼琴學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還能在孩子8歲之前陪著他游歷了15個國家。

  如今的楊瀾,經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飛來飛去,但回到家中,楊瀾即使再累再忙,都會抽出時間和孩子交流,專心致志和他們說話,認真傾聽他們說的每一件事,全身心投入他們的世界。

  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楊瀾會與他們玩玩拼圖、講故事,會和孩子們打鬧,也會和孩子們一起看電影。前段時間看了《別惹螞蟻》,一邊看一邊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帶給楊瀾很多的快樂。

  楊瀾至今記得兒子一歲半時的一個場景。那是兒子出生后,楊瀾第一次比較長時間的出差,離開兒子有5天。那天回家時,楊瀾發現兒子臉上的表情特別有層次,先是把臉轉過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聲,最后把楊瀾自己的眼淚也帶出來了。

  兒子當初這個無比豐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楊瀾的心里,她意識到孩子幼小時期不能離開母親,三歲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損失,以后會很難彌補。后來,她下定決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職媽媽”。

  媽媽確實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這一條——面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馬虎、不敷衍,這是楊瀾給自己定的規矩。

  堅持讓孩子讀公立學校

  在對學校的選擇上,楊瀾和當下大多數父母很不一樣。按條件,楊瀾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貴族學校、特色學校,或更有利于學習外語的國際學校。可是,無論在上海還是北京,楊瀾都堅持為孩子選擇普通的公立學校。

  兒子如今已上小學五年級,那么多年過去了,楊瀾從來沒有給他請過一次家教,也從不做任何校內功課的額外輔導,甚至不要求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楊瀾清晰地記得,唯一給孩子安排的補習班是學習中國書法。楊瀾有這樣一個原則,無論孩子們今后去哪,做什么,他們是中國人這點是絕不能變的,所以必須要讓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滲透進他們的血液里……

  楊瀾選擇讓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有一個“私心”,就是想讓孩子接觸到最真實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會現實的環境中,這樣的成長環境對孩子才是真實可靠和有益的。

  當初給兒子起名字時,楊瀾夫婦曾開玩笑地說,就叫“吳(無)所謂”好了,不知是否有這個玩笑的緣故,兒子對自己的成績排名、對個人的利害得失,真的有些“無所謂”。兒子班里許多成績好的同學一般都在課外參加奧數、英語等多項補習,但兒子小小年紀,居然能坦然面對,能夠告訴媽媽:“我可是在參加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當然,楊瀾并不是對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比如,她會鼓勵兒子去競爭當班長,用自己的壓歲錢為患白血病的同學捐款,積極為班里同學服務做事,這些都是楊瀾十分看重的事情。兒子要做一個好班長、好干部,他得努力讓自己各方面都優秀,自然也包括學習成績……

  好的品性是:運動、表達、幽默感

  楊瀾不覺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須要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也能給人帶去快樂。為此,楊瀾身體力行,努力培養孩子具有幾種習慣和品性:愛好運動、慈悲為懷、善于表達和富有幽默感。

  誰都知道楊瀾英語特別好,可她和孩子在一起時,從沒正經做過什么英語輔導,楊瀾把絕大多數時間花在并不特別擅長的體育運動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體育場。有一次和女兒滑冰時,楊瀾不小心摔壞了尾椎骨,養好了傷還是繼續奔向運動場。

  最近,孩子們喜歡上了動畫片《網球王子》,提出要學打網球,楊瀾不僅鼓勵他們,自己也加入其中。楊瀾發現,孩子更喜歡和他們一起運動的媽媽。為此,楊瀾和孩子們約定,一星期至少出兩次大汗。

  楊瀾認為,表達能力的培養太重要了,幾乎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她特別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帶他們去朋友家,讓孩子大大方方地介紹自己,即便是孩子生氣時,也千方百計鼓勵他們說出來。

  還有幽默感的培養,雖然做起來不太容易,但還是值得去努力。在家時,只要孩子們說了什么好玩幽默的話,楊瀾總會不失時機地報以開心的大笑,同時給予回應和贊賞。她后來發現,和孩子一起看卡通書和卡通片是個好辦法,能培養和強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團時,互相之間的語言自然而然會變得機敏和幽默。

  母親最大的任務是要培養孩子健康人格

  在楊瀾看來,作為一名母親,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維方式。語文、數學這些知識老師可以教會,但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嫉妒,如何融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這都需要母親去教他。

  楊瀾說,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媽媽”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學地養育孩子,其次還讓孩子有一個平衡的心態,要懂得與人溝通,還要自信、獨立,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很重要,一個有愛、有關懷的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一樣是做媽媽,用不用心會很不一樣,智慧媽媽是通過不斷學習長成的。楊瀾覺得,當個出色的媽媽要比當個出色的主持人難多了。(張參軍 沈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