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有沒有犯錯”、“你今天有沒有哭”……這些隨口而出的詢問往往等同于給孩子一個“惡評”。昨日,著名教育專家張文質在“生命教育親子主題演講會”上指出,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消極暗示,否則會誤導孩子。
消極暗示等于給孩子惡評
張文質舉了一個自己朋友的例子,孩子第一天去上幼兒園,爺爺奶奶小舅小姑等一家人集體去接孩子放學,并帶上了精美的禮物,想好了一番激勵的話,想給孩子一個驚喜。但見到孩子的時候爸爸下意識地首先問:“你今天哭了沒有?”張文質說這句話無形中壞了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哭了,這無疑觸痛了他的傷心事,就算沒有也是一種消極的暗示,暗藏著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
除了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消極暗示也不容小視。張文質和大家分享了他參加家長會的經驗,他說班主任往往會在家長面前大吐苦水,說“這一屆的生源是近來最差的”,這句話對于孩子家長無疑是場噩夢,“生源差不就等于說是孩子生得差么?”張文質幽默地表示,接下來班主任往往會列數班上學生逃課、開小差、不做作業等種種“劣跡”。這樣的家長會讓不少父母覺得難熬,不想再去第二次。這種消極評價對于社會閱歷豐富的家長殺傷力巨大,對孩子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缺乏肯定和鼓勵易自卑
張文質舉例說,讓孩子去學羽毛球,教練說孩子反應慢了半拍,讓孩子去學習舞蹈,老師說孩子節奏感差了些,終于到了一個跆拳道館時,教練大贊這個孩子天生是學跆拳道的料子,于是家長乖乖地交了昂貴的學費。張文質說這種肯定對于家長都這么受用了,更不用說對于孩子了。所以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缺乏肯定和鼓勵,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情緒。他特別指出,消極心理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但往往成為我們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我們經常會情不自禁以消極的方式待人、處事卻不自知。
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個性
“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是一種教育的錯覺,張文質強調,其實更多的是“棍棒底下出逆子”,現在家庭中棍棒教育很少了,但忽視孩子個性,家長一相情愿的情況仍然很多。張文質開玩笑說,如果孩子數學考了50分,請先不要責罰他,去查查你的家族數學成績,也許他是考得最高的一個。孩子的某些天性無法強求,而家庭教育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孩子的成長有更多可能性。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學這學那,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家長在家庭教育上往往產生了一種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張文質表示,家長的這種心態很普遍,面對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對于孩子應該有信心,尊重他們的個性,多一些寬容和平和的心態,對教育的看法就不會那么沉重,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命運。(仇惠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