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與施救者災後自我心理包紮

  5月12日,我們經歷了罕見的自然災害,地震來襲短短的幾分鐘,美麗的家園成為瓦礫,千萬條鮮活的生命終止了呼吸。面對家園的坍塌、至親逝去,觸目驚心的場面不僅受災者就連每一個親歷現場的救援者、志愿者在心靈上同樣承載著巨大的壓力,甚至會在心靈上留下創傷的陰影。災難過后的抑郁、悲傷、恐懼等消極情緒屬于正常反應,大部分人會在生活恢復后自然康復。災后心理危險期為事發后的3個月至1年,部分災民易患上的心理疾患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心境障礙(包括抑郁發作),適應障礙、居喪障礙,心理郁結導致物質依賴(如酗酒等),甚至有可能會產生自殘或自殺行為。


  在災難過后早期的心理援助起到緩解壓力、疏泄情緒、危機干預的作用,目前專業機構組織災后心理援助活動,各地的心理機構也自發的組織心理援助工作。實施救援的志愿者也會擔當心理援助與支持的角色。災難后部分幸存者情緒敏感,為避免無心造成二次傷害,援助者應注意以下幾點:受災后大部分人會排斥自己心理疾病的觀念,在談話中心理援助者盡量避免使用讓對方感到自己心理有病的暗示詞語以及與治療、心理疾病,精神醫學、精神疾病相關詞語等;心理援助的談話支持宜漸進引入,避免援助者主動談及家人生死和直接詢問心理傷痛;卸掉自身是拯救者的身份,與幸存者深度共情,避免說空話如:你要堅強些,至少你還活著,我很理解你,我很同情你等;避免反復對同一人進行各方面的問卷調查或心理調查;當受援助者哭訴時肯定其為正常的感受和反應,不要阻止哭訴,適當引導悲慟者疏泄情緒;避免講大道理,積極的予以支持性傾聽;對待患者在應激狀態下出現的喪失理智的行為,應諒解,給予耐心陪伴適當勸解面對現實。有的患者出現不堪忍受折磨、拒絕合作的行為,應有高度的同情心,體貼寬慰患者。為防止悲慟情緒的傳染和強化,對于喪親的幸存者盡量避免團體心理互助。


  如同止血急救,早期的心理援助起到緩解壓力、疏泄情緒、危機干預的作用,心理創傷則需要持續進行中長期心理治療。


  幸存者與施救者災難后自我心理包扎:


  1 接納自己的情緒,在災難中經歷哀慟、憂傷、焦慮、憤怒等負面感受是正常反應,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2 適當的宣泄悲傷與恐懼,主動與周圍的親人和可以支持你的人分擔哀傷情緒。


  3 家園崩毀,親人離去,無助與無力感是受難者最深刻的體會,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如政府賑災機構,民間賑災組織)與相同經歷的幸存者組織建立災難后互助小組,可適度緩解心理的孤獨無助與焦慮。


  4 死亡與毀滅為親歷災難的人們帶來心靈沖擊,心理受傷的人會逃避、拒絕見到與災難死亡有關的場景或活動,此時家人應予以支持和援助。在心理逐步接受現實的基礎上參與緬懷亡者的紀念活動,走出壓抑與逃避,可有效地緩解延遲的心理傷害。


  5 援助者如發現自身情緒失調,應及時做好自我調節,避免與被助者情緒互染,必要時停止心理援助工作,向心理督導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