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傷痛都可治愈
法國瓦爾大學教授、神經病學家鮑里斯·西呂爾尼克曾著書講述多個勵志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在童年時期飽經苦難,卻從未喪失前進的意志。伯納德是其中之一。他6歲時被德國納粹帶到一個擠滿囚犯的劇院。雖然明白這意味著死亡,但他異常鎮定,并策劃了一次逃亡。
雖然他成功地逃出劇院,但身后有納粹士兵追趕,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在危急關頭一名女護士讓他躲進救護車。救護車啟動后,藏在病床下的伯納德稍感輕松,卻不知道人生的轉折點正在逼近。他清楚地記得當時一個德國納粹軍醫的目光和他的視線交匯,但那人只是發出開車的命令,給了伯納德一條生路。
多年來伯納德一直這么講述自己的故事,直至遇到當年那個救過他的護士。她確認了伯納德的經歷,除了一點:納粹軍醫并沒有發現他,只是打開車門并下達出發的指令。
鮑里斯·西呂爾尼克教授的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雖然主人公們有過痛苦的童年經歷,但他們沒有把這段經歷化作永恒的傷痛,而是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多數心理健康專家都認為,沒有什么傷痛是不可治愈的,因為人類的抵御機制可以幫我們渡過難關。其中之一就是伯納德的故事所表現出來的記憶重建。他重建了自己的記憶,為的是使自己相信在壞人中間尚有好人存在。雖然記憶是錯誤的,但卻鼓舞他勇往直前。人類的記憶的用途并非在于完全復制現實,其首要作用是讓我們對未來產生希望。如果有必要,人類會創造記憶。雖然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盡可能地美化它。
“恢復力”理論問世
專家將人們從悲痛中走出來的能力稱為“恢復力”。雖然經過艱難困苦,但人類可以借助這種能力規劃未來。自然災害、暴力事件和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通常會損害我們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但是人們對生活的感受是主觀的,有的人認為失業、離婚、學習成績差都是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有的人卻只把它們當成小小的壓力。總之,人的一生當中充滿曲折。9·11事件發生8星期后,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桑德羅·加萊亞教授展開了一次調查。在受訪者中有7.5%的人有災后抑郁癥的癥狀,其中男性受訪者的比例為4.8%,女性為9.9%;受訪者中有9.7%的人表現為精神沮喪,男性比例為7.3%,女性為12%。住在世貿大廈周圍的人情況更甚。
許多研究表明,災難過后很多人會出現暫時的心理癥狀,但問題嚴重的是少數。20世紀70年代,多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恢復力”的概念,并且對構成這種能力的人體構造進行了研究。倫敦大學的米歇爾·拉特教授將其視為一種社會適應能力。哈佛大學的薩爾瓦托雷·馬迪和S·科巴薩教授完善了這種觀點。他們發現,恢復力較強的人具有責任感和對突發事件的掌控能力,更容易接受變化,傾向于將痛苦經歷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他們認為,責任感強的人樂于助人,將他人的難題視為己任,因此掌握很廣的交際網,而這種人脈則反過來有助于他們渡過難關;這些人相信自己能夠掌控事件的發展,而非他人、意外或天意;在不幸面前,恢復力較強的人既不責怪他人,也不悲天憫人,而是在自身尋找問題。此外,恢復力較強的人能夠視生活為挑戰,將災難看作成長和自我完善的一次機會,而不是一種威脅。
此后,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埃米·沃納教授在30年間對500個居住在夏威夷考愛島上的土著孩子進行了調查。他通過此項研究為這個概念添加了一個情感成分。排除外部經濟因素,1/3的孩子生長在因酗酒、嚴重心理疾病和性暴力而變得支離破碎的家庭中。其中很多人因此患上心理疾病,但也有為數眾多的孩子擁有積極向上的成長過程。沃納認為,恢復力較強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到身邊至少一個人的無條件接納,此人可能是一個親屬、老師或鄰居。是這個人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努力很可能受到他人的認可。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伊迪斯·格羅特伯格教授對這個概念的一般特征進行了研究。為此她對生活在27種文化環境中的、經歷過災難的人展開了調查。她認為,相應的語言表達可以體現恢復力的特征。恢復力較強的人常說以下4種類型的話:“我相信身邊的人,而且他們也愛我”、“我是一個受人重視和喜歡的人”、“我隨時準備承擔應盡的責任”、“我能夠談論讓自己感到恐懼和不安的話題”。
抑郁癥的危害性
最近有研究發現,恢復力也具有神經病學基礎,也就是說,人腦中的某些區域與克服困難的能力有關。恢復力較弱的人時常對災難產生反應,而這些自動反應和大腦中的某些部位對應。
科學家還發現,當人們因災難而感到悲哀時,體內睪丸激素的水平會迅速下降,這可能導致人們失去自信心,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心理壓力增加。雖然恢復力為多數人提供了足以克服困難的力量,但還是有些人作出消極反應。災后抑郁癥威脅到世界2%至3%的人口健康,其癥狀可表現為3個方面。其一,接觸到與災難有關的人或事物,患者就會在回憶或夢境中不斷重現災難場景。其二,災后抑郁癥會使神經系統興奮,導致失眠、注意力下降或脾氣暴躁。最后,患者會產生持續的逃避行為和情緒障礙,刻意躲避與災難有關的人或事物,通常會變得失去生活動力、脫離社會和性情冷漠。
此外,痛苦經歷還會導致患者產生制造恐嚇、精神沮喪和濫用藥物等常見癥狀。一切都取決于人們的文化氛圍、性別和個人生活環境。例如,東方人傾向于逃避而非產生過激反應,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酗酒和變得脾氣暴躁。心理健康專家認為,從適應的觀點出發,人們躲避與災難有關的人或事物的行為是正常的,甚至是有效的,因為此時他們無力承受災難帶來的痛苦。對災難產生活躍的反應也是正常的,因為身體和大腦在重大事件后會處于警戒狀態。當然,在大腦中重現災難的情景也是正常的,這有助于總結經驗教訓。因此,災難過去一兩個月但仍無法自拔的人才應被診斷為災后抑郁癥。
不同的治療方法
實際上,重大災難過后的最初干預方法之一就是向受災者提供心理援助。經歷災難或遭受家庭破裂重創的人們通常會產生痛苦、迷茫和焦慮之情。向這些人提供有關恢復力、災后抑郁癥和應對措施的信息可以顯著地減少他們身上的這種情緒。
另外一種常用方法是長期暴露療法,通常分為五個步驟。首先,收集有關災難的詳細信息。隨后進入提供信息階段,這有助于患者恢復正常的感覺和情緒。之后訓練患者呼吸和放松的技巧,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減少焦慮感。在最后兩個步驟中,患者要面對自己的恐懼。一開始在一個令人鎮靜的治療環境中,用圖片使他們回憶災難的場景,然后向他們展示災難的實況,并讓他們直接面對自己對災難的回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莉薩·杰科克斯教授認為,這種療法之所以能產生效果是因為持續暴露在災難記憶面前可以打破刺激和有條件的情緒反應之間的聯系。她指出,在平靜的狀態下幫助患者回憶帶來刺激的事物可以減輕災后抑郁癥的癥狀,因為使患者回憶起災難的刺激不會給他們帶來傷害。回憶災難并不意味著使危險情況再次出現,他們可以學會承受焦慮。感覺焦慮與失去控制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另一位心理學教授阿倫·貝克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的治療方法的基礎是假設心理問題來源于患者對災難的理解,而非患者本身,而且消極情緒來自導致疾病的不適應的想法。因此他提出的這種療法的目的是確定患者對災難的理解,并用其他更適應現實情況的理解內容取而代之。
最后,催眠療法也常用于治療災后抑郁癥。使用這種療法的觀點由來已久,因為災后抑郁癥可能產生的問題之一就是分裂,即感覺和通常與之相關的現實情況失去聯系,是一種典型的感情遲鈍的癥狀。斯坦福大學的戴維·施皮格爾教授認為,催眠術也是分裂的一種形式,如果我們能夠教導患者達到這種刻意建立的狀態,我們就能幫助他們恢復對自身問題的控制。一般情況下,這種技術在治療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幫助患者恢復對分裂的(因此也可能是被遺忘的)災難實情的記憶,使他們重新在感覺和對實際情況的回憶之間建立聯系,并將痛苦的回憶轉化為積極向上的想法。
精神病專家G·S·埃弗利在90年代說,災后抑郁癥可能是已知的人類抑郁癥中最為嚴重和頗具危害的一種。現在,由于治療方法的發展和恢復力概念的形成,對于經歷過災難的人們而言,這種疾病反而可能變為在生活的旅途中跌倒后重新振作,繼而勇往直前的一個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