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稿到繪本創作
當年就讀國立藝專美術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張哲銘,對美術有著極大的狂熱,無奈迫于生活經濟的壓力,只能忍痛放棄學業,開始接稿賺錢。張哲銘回想起那段日子,幾乎什么類型的稿子都接,仔細想想,就只差電影看板沒畫過,而沒有畫電影看板的原因,單純是因為怕高。然而,也因為那段時間里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畫”,所以,技巧得以累積,奠定了現在的多元創作。
某一天,張哲銘在一家進口書店發現了一本精致的日本繪本,從那時候起,就挑起了對繪本的興趣。張哲銘表示,那段時間陷入了瘋狂的創作中。由于那時的他,對于創作、出版一點概念都沒有,所以,就挑了一本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慢慢地臨摹,作者畫幾頁,他就跟著畫幾頁,再加上自己構想的故事內容,就這樣完成了第一本圖畫書。
相較于其他人,張哲明認為自己是相當幸運的,第一本書就成功的賣給出版商,接著,出版商還跟向他邀了三本圖畫書,也因此,張哲銘第一套兒童的圖畫書就這么完成了。張哲銘笑著表示,還記得那時候拿到稿費跟版權費時,走路都有風呢!
得獎是動力
從事創作這么多年,張哲銘得過大大小小的獎,可說是戰績顯赫。這些獎項,對張哲銘來說,不僅意義非凡,更是其創作的“動力”。身為藝術創作者,作品得獎就是獲得別人的肯定,一切的努力與辛苦都值得了。即便如此,張哲銘仍十分謙虛地表示,自己的作品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一位藝術家對于畫畫的堅持與不減的熱情。
辦公室里,掛滿了張哲銘的繪本作品,其中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就屬一只叫花花的斑馬。虛構創作出的斑馬花花在逼真描繪的艷麗花叢間奔跑玩鬧,真實與虛擬巧妙結合,呈現出舒服的繽紛感。提到這個作品,張哲銘表示,當初的創作靈感,是來自于2004年,Dior推出了一款粉紅色的包包,那年臺北的整個街道櫥窗,都呈現繽紛的粉紅色,激發了他的靈感,斑馬花花就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誕生的。斑馬花花一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因此張哲銘陸續畫了不同季節的花花,同時,將花花的圖像授權給寢具用品商,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只名叫花花的斑馬。
漂洋過海得獎的小鹿
在花花的旁邊,有四、五只木頭做的小鹿,本以為是買來裝飾辦公室的木制品,萬萬沒想到,這幾只木制小鹿,都是張哲銘親手制作的。原來,它就是張哲銘創作繪本“小鹿”中那只由枯枝變成的小鹿,這只小鹿更讓他獲得意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插畫獎。
張哲銘驕傲地表示,因為小鹿頂著波隆那大獎的光環,所以韓國買下了版權,這不僅是創作者個人的成就,更是臺灣的勝利。過去,韓國、日本總是瞧不起臺灣的繪本,不過,在張哲銘的努力下,臺灣繪本得以揚名立萬,而最大的功臣,就是這只漂洋過海的小鹿。
圖像的閱讀
一般很容易以文字量以及頁數來看待書的價值,而繪本大多只有數十頁的圖像加上少數的文字,總給人價格昂貴的印象,也因此降低消費者購買的意愿。對此,張哲銘認為這是大家對于繪本的價值不了解之故。回想人類最初,根本沒有文字,只能以簡單的線條將眼睛所見記錄下來,對于鴻蒙初開的人類來說,圖案就是最好的溝通與紀錄方式。創作繪本,就是創作最原始的圖像。對小孩子來說,這世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透過簡單的圖案,可以讓他們去親近這個世界,透過圖像呈現的意義更可以提早培養他們正確的觀念。此外,不同的繪本各有不同的主題與風格,可以開發孩多元智慧,并且藉此提早接觸藝術,培養美感。這就是張哲銘堅持從事繪本創作的原因,不為別的,只希望帶領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更是繪本的價值所在。
只會畫畫,不畫畫不知道要做什么
從學生時代就走上許多人認為的美術不歸路,二十幾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是什么樣的力量讓他堅持下去呢?張哲銘笑笑地說:“因為我只會畫畫,不畫畫不知道要做什么”,就是這樣一個單純的想法與堅持,加上努力不懈,讓他今天享譽國際、倍受肯定。
采訪過程中,張哲銘談笑風生,打破了一般人對藝術家難搞、話不多的刻板印象,一如他的創作信念“溫馨與和平”,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