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寶寶成長的敏感期

童在成長中的某個階段,只對環境中的某一項事物專心而拒絕接受其它事物,她把這些階段叫做敏感期。在敏感期內,兒童會毫無理由地“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而不套其煩地重復,一直到最后因為這種重復突然爆發某種 機能為止” 。在這段時期內兒童所表現出的內在省略與快樂,正是源于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強烈欲望。假如父母知道這種敏感期,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一些幫助,而且善于利用這個時期孩子的特點,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在任何敏感期的興趣遭到妨礙而無法發展,就會喪失了以自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機會。

  3歲前的兒童在敏感期中會有五種突出表現:

  1.對秩序的喜愛。

  這是由于兒童急切需要一個精確而所規定的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才能將自己的知覺歸類,然后才能形成實在的概念,以了解環境并知道如何對待環境。

  2.急切以雙手和舌頭探索環境。

  這是兒童在靠味覺觸覺感知環境中每樣東西的性質,以便尋找采取行動的方法,同時,他們也憑這種感官肌肉的運動來發展語言能力所需的神經組織。

  3.樂于學習走路。

  這等于是兒童的第二次誕生,是為了獲得自由活動的能力,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存在。

  4.對微小精細的東西感興趣。

  這似乎是大自然特意安排一個階段,以使兒童探索并欣賞大自然的奧秘。

  5.對社會性發生興趣。

  兒童會積極地了解別人的基本權利,學著形成與他人合作的團體意識。他們試著學習禮節,并且懂得了為自己做事之外也要為別人服務。這些社會性行為在開始時也是觀察,后來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積極地接觸別人的動機。

  從這些發現中我們至少可以有兩個方面的收獲:

  1.孩子的有些“毛病”可能是為了學習。比如趴在地上玩螞蟻而不顧是否把衣服弄臟;什么東西都愛放進嘴里嘗嘗;沒有目標,到處亂跑等等。了解了有關敏感期的問題,也許再遇到孩子犯類似“毛病”時,你能夠多一點理解了嗎?當然要能加以引導的話,你的寶寶肯定會更棒。

  2.孩子天生具有很多優點。他們喜歡秩序,愿意與人合作,但為什么許多孩子還存在著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種種問題呢?那就有可能是父母本身對孩子的認識不夠,從而錯過了寶貴的敏感期。不過,亡羊補牢也還來得及,只要你堅信任何一個孩子都愿意做個好孩子,并且他們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