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書對寶寶成長究竟有多大幫助

  現在,即將為人父母或是已經為人父母的年輕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還是獨生子女。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為長輩的育兒觀念過時了,傾向于接受新的育兒觀念,于是育兒書籍成了他們的“掌中寶”。那么,孩子是不是應該按照育兒書的經驗來養呢?

 

  “老大照書養,老二當豬養。”臺灣的年輕父母流行說這么一句話,意思是生育第一個孩子后,父母大多參照育兒書來養孩子,可書讀得越多父母卻越糊涂,養第二個孩子時,索性徹底扔掉書本,憑自己的直覺和經驗撫育了。

 

  眼下,絕大部分父母在養育自己的獨生子女時,仍沿襲“照書養”的路子。琳瑯滿目的育兒書給初為人父母者提供了育兒知識,但也給父母們帶來困惑。養孩子是否需要育兒書?育兒書對寶寶的成長究竟有多大幫助?

 

  年輕父母:無從選擇 大多跟風

 

  記者在書局看到,家庭教育系列書籍區域甚是熱鬧,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在此挑選育兒書。記者粗略數了數,包括養育、護理和心理輔導在內的書籍不下40種,其中有些書的內容雷同,有些書連名字都差不多,如《杰出英才生是怎么煉成的》和《杰出優等生是怎么煉成的》,《好父母成就好孩子》和《好家長好孩子》、《好父母好孩子》。

 

  站在書架旁,年輕的母親王曉蕾看看這本,再翻翻那本,對比了半天仍無從選擇。她說,現在的育兒書讓人挑花了眼,只能選口碑好、裝幀精美或書店熱銷的書,可許多書買回家一看,跟家里的書沒啥區別。

 

  書局工作人員小王告訴記者,育兒類書的銷售業績一直很好,假期銷量更大,像《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慢養》及《卡爾·威特的教育》等書銷量一直名列前茅,“家長比較喜歡跟風,專買熱銷的書。”

 

  登錄當當網上書店,記者看到位列前十名的暢銷書中,有兩本為育兒類書,其中《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連續27周高居榜首,有家長購買此書的理由是:“好多人都買了,肯定不錯。”

 

  出版商:大量雷同 無法避免

 

  面對育兒書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出版社紛紛舉起刀叉,想方設法在短時間內出書。少兒圖書館的采購人員告訴記者,他所知道的出版社約有600多家,其中9成以上出過育兒書,這些書大多為各種知識點的累積,內容大同小異,質量良莠不齊,他多選擇口碑較好的少兒出版社出的書。“育兒類書籍在內容上雷同,是市場競爭不可避免的結果。”省教育出版社編務部主任說,與10年前相比,育兒知識量并未增加太多,但圖書量猛增幾十倍,“沒有新的知識點,新書能有什么變化,還不是變變形式、換個包裝而已。”

 

  至于心理輔導類的育兒書,主任認為“更懸”。他說,目前國內嬰幼兒心理學理論均引自國外,主要由蒙特梭利教育法、感覺統合訓練法等理論構成,但這些理論是否適用于中國兒童尚無定論,具體的教育方法光靠看書也學不來。市場表現好并不代表具備實用價值,育兒書也是一種快餐文化,真正能給家長帶來多少幫助,只能見仁見智了。

 

  專家:實踐為主 理論為輔

 

  養育孩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不同的孩子來說,即便是具備共性的吃喝拉撒、喜怒哀樂,孩子的表現也各有不同。專家認為,育兒主要還是依靠父母從實踐中摸索出方法和規律,再依照好的育兒理論,修正自己實踐上的偏差。

 

  記者新華書店隨機采訪了10位家長,有5位家長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一位母親告訴記者,喂養類的書倒還好,最怕的是一些心理輔導類圖書,一本書一種說法,例如孩子發脾氣,有的書上說要讓孩子自省,有的書上說靠父母引導,還有的書上說家長要先檢討自身,“你說我該聽誰的?”

 

  有35年幼兒教育經驗的育兒專家潘慶蘭認為,從育兒書中獲得一些經驗是積極的做法,但育兒方法還應該靈活掌握。潘慶蘭說,看育兒書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走進誤區,當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現和引導,但不能把書上的所有理論知識都和自己的孩子聯系在一起,生搬育兒書上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

 

  該不該照書養孩子?

 

  ●現象 育兒圖書熱銷

 

  記者在書店發現多個版本的育兒書籍被擺放在二樓入口處的顯眼位置,店員說育兒書的售量一般都排在銷售榜的前幾位,育兒類圖書也絕對熱銷。

 

  記者翻了翻書架上的各類育兒圖書,發現種類很齊全,大多集中在4歲以下兒童的喂養問題,包括孕前、孕中保健,而其內容也十分詳細。仔細比較了其中幾本育兒書后,發現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也有很多雷同之處。而由日本、韓國等國的育兒圖書翻譯而來的也不在少數。一位店主說,有不少年輕人傾向于選擇那些翻譯圖書,他們認為國外的育兒觀念更先進、科學。

 

  ●分析 照書養兒的困惑

 

  育兒圖書熱銷,年輕父母們真的從書中找到有用的育兒知識了嗎?

 

  小林認為育兒書很有用,她說:“她的女兒一直吃奶粉,人們都說吃奶粉的孩子容易上火,但她的女兒卻很少上火,原因是她在育兒書中看到,給孩子喂過奶粉后還要再喂一些水。書中的一些育兒知識很有用,育兒書幫了我的大忙。”

 

  還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則告訴記者,她兒子出生時有8斤多,算是個大胖小子了。但從孩子半歲時,她就發現,兒子的身高和體重總是低于書上所說的標準,所以她就按書上的說法給孩子補營養,但一直效果不佳。后來把孩子抱到醫院才算是解開了心頭之惑,“醫生說我看的那本書上的標準是歐美的育兒標準,而且是20多年前的標準,用那個標準來要求中國寶寶,當然不適用了。”這位媽媽說,從醫院回到家,她就把那本育兒書扔進了垃圾桶,到現在,按照長輩傳授的育兒經驗養育的兒子已經2歲多了,一直身體很好,很少生病。

 

  ●專家 沒必要生搬育兒書上的做法

 

  “一些年輕的父母很相信育兒書中所講的,有時生搬硬套,反而適得其反。”兒童醫院保健科專家介紹,有一對父母專程跑到兒童醫院來給孩子看病,原因是孩子從五六個月時就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孩子臉色發黃、瘦得皮包骨頭。后來才知道,原來這對父母看到書上說母乳是嬰兒最有營養的食物,就一直給孩子喂母乳,不重視添加輔食。“實際上從孩子4個月起就要開始逐步添加輔食了。”

 

  年輕的父母們缺乏育兒經驗,從育兒書中獲得一些經驗是一種積極的做法,但育兒方法應該靈活掌握,“只要孩子吃得好、睡得香、身體狀況好,就沒必要生搬育兒書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