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病了,你是不是會手忙腳亂?帶他去看病時,你會不會言語無措,沒辦法準確回答醫生的提問?別急,我們現在就告訴你,見了醫生,怎么說才能做到"言簡意賅"。
一般來說,就診時間有限時,父母首先要用一句話明確說出孩子就醫的最主要原因,如"腹瀉2小時"、"咳嗽、氣喘兩天"、"發熱兩天,皮膚出現紅色皮疹一天"等,使醫生對孩子的主要病情有個初步了解。
當醫生做進一步診斷時,父母至少要說明以下七件事:
時間:
孩子發病時間的敘述很重要,發病時間、間隔時間和惡化時間,對區別多種疾病都有實際意義。而且,如果孩子患的是急性病或外科的急腹癥,超過一定時間,病情會有很大變化,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對于主要癥狀,家長應盡量說得準確,例如"腹痛、腹瀉1小時"、"咳嗽、低熱1周"等,而"從奶奶家回來就發燒"、"我下班回家孩子就喊肚子痛"之類的表述就不準確。
體溫:
臨床上以孩子發熱求醫最多見,這也是許多兒科疾病的主要癥狀。
如果就診前已在家測過體溫,應說明是什么時候測的,共測過幾次,最高多少。如果還沒來得及測,可在候診時測量;沒有條件的可用手感,以有點發燒、燙手、滾燙等詞語,大概說明發熱的程度。另外,要注意孩子發熱有無規律性、周期性以及手心、腳心、手背的溫度差別,發燒時有無抽搐、身上有沒有出疹子等其他癥狀。
狀態:
孩子發病時四肢活動是否自如,頸項是否發硬;神志是否清楚,有無煩躁不安、哭鬧、嗜睡、昏睡的現象;咳嗽劇烈程度,有無哮鳴音,有無痰,痰的顏色和稀稠性狀等;嘔吐物是溢出來的,還是噴射出來的等。
如果孩子是腹痛、腹瀉,還要明確指出腹痛的準確部位,疼痛的起始時間及持續時間,疼痛的程度,疼痛的性質(如絞痛、悶痛、脹痛),什么情況下疼痛會更嚴重(如緊張、吃東西等)。
飲食:
許多病對孩子的飲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應向醫生說明飲食的增減情況,間隔次數的變化,以及孩子有無饑餓感、飽脹感、厭食、停食等,并說明孩子喝水情況---是口干舌燥而喝,還是總想喝水。另外,還要說明孩子有無吃泥土或石子、煤渣等異食癖現象,有無吃不潔食物及喝生水、吃剩飯剩菜等經歷。
大小便:
如果孩子拉肚子,要向醫生詳細描述大便的次數,大便的量有多少,大便的性狀(如稀水樣、米湯樣、蛋花湯樣),大便的性質(如黑便、黏液便、膿血便),糞便有無腥臭、惡臭或其他特殊氣味。如果還有其他癥狀,也應一起講述清楚,例如孩子在腹痛、腹瀉的同時,是否伴有發熱、發冷、厭食、乏力、惡心、嘔吐、鼻塞、流涕等癥狀。
睡眠:
睡眠變化是家長比較容易觀察發現的。首先是睡眠時間,其次是睡眠的狀態,是正常睡眠還是昏睡、搖叫不醒或是稍有動靜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無驚叫、哭泣等。對于嬰幼兒,還要注意是否需要他人摟抱、撫愛才能入睡等信息。
病史:
包括孩子以前的患病史及家庭成員的病史。如孩子以前得過什么病,治療效果如何,有無后遺癥,吃過什么藥,有無藥物過敏史等。有時還需要向醫生說明孩子出生時的情況;若孩子已上幼兒園,還應講清有無其他孩子患傳染病及類似疾病。
特別要說清孩子此次發病的可能誘因,如疲勞、受涼、過食及意外傷害等;此次就診前還去過哪家醫院,已服過什么藥,劑量多少,以免短期內重復用藥引起不良后果。如果孩子的病情比較復雜,那就按照發病的前后順序,把病情的發展變化,一一向大夫講清楚。與病無關緊要的事,不要多說。
當然,要家長在短時間內準確、簡要、具體地把病情說得如此完整,有一定難度,建議大家準備一個小本子,平時就注意觀察孩子有無異常表現,大部分疾病在其臨床癥狀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之前就會有反應,如煩躁、哭鬧、拒食、嗜睡、過于安靜等,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不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更應仔細觀察,并詳細記錄,以備看病時用。
日常注意把孩子的病歷、檢查單據收集整理到一起,在敘說病情時,提供給醫生,可減少不必要的抽血或X光線照射等重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