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3歲半的鵬鵬就不敢一個人呆在房間里了。如果他睡覺醒來發現只有一個人,就會哇哇大哭。
貝貝為什么這樣怕黑?鵬鵬又為什么不愿一個人呆在房間里?其實,這很可能是因為孩子面對著未知事物(如黑暗、雷聲等),不由自主就在腦袋里想象出了可怕的“大怪物”。
想出來的“大怪物”
在2歲以后,寶寶的想象開始迅速地發展,你甚至想不到他們的想象會有多豐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舉過一個例子——小女孩看到教堂上掛著大大的鐘,于是有一天她站在父親的書桌前,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父親說:“別吵!沒看見我正在工作嗎?”小女孩回答爸爸:“不要跟我說話,我是教堂上面掛的鐘……”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的想象可以有多遼闊。因此,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想象也進一步增加,把可能的一丁點危險在頭腦中無限擴大,越想越害怕。拿貝貝的例子來說,她怕的并不一定是黑暗本身,而是由黑暗引起的“外面有狼和老虎”、“黑暗中可能有吃人的妖怪”之類的假想;鵬鵬怕的也不是獨處,而是獨處容易引發他產生“也許有老虎從床底下鉆出來”之類的胡思亂想。
按照心理學家的研究,在孩子2~3歲時,最容易引起他們害怕的事物是陌生人、痛覺感以及陌生的東西。而孩子3歲以后,這種想象中的“大怪物”最讓他們感到害怕。
父母的言行很重要
我們所提到的父母的言行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一些不太適當的語言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心理。比如外面一有打雷閃電,父母或爺爺奶奶就趕快把孩子的耳朵捂住,生怕孩子受到驚嚇。因為看不清楚或聽不清楚,于是想象出現了——“天上有一條大怪龍,在外面吼呢,要把我們都吃掉”,這下孩子真的被嚇哭了。或者在孩子頑皮時總嚇唬他“讓警察叔叔抓走你”,這樣的后果是孩子一看到穿制服的叔叔就開始哇哇大哭。
第二,當發現孩子被自己想象出來的危險嚇著的時候,要表現出完全理解和接受的態度。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信任父母,才會說出更多的有用信息。了解了孩子為什么害怕,才能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對孩子實施一系列的幫助。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對孩子說:“你真沒用!你真膽小!”孩子可能會在你的強化下變得越來越膽小。
探究真相和逐步適應
假如孩子被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危險嚇到了,爸爸媽媽首先應該了解造成孩子害怕的原因,這是極為重要的。
比如,貝貝是被停電嚇住的,進而表現為天黑下來就害怕。其實,父母不妨在夜晚帶貝貝出去一次。在帶她出去之前,先告訴她:“我們今天晚上要出去一下,爸爸媽媽不放心把你一個人留在家里,所以要帶你一起出去。爸爸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不會離開。”把孩子帶出去以后,可以做一些讓她感到高興的事情,比如給她買一個她很想要的玩具,或者帶她到熟悉的小朋友家里串門。這些愉快的體驗能讓孩子不再對黑夜那么恐懼。如果孩子稍大一點,還可以和她一起找資料,探究為什么會有黑夜和白天,一旦孩子認識到了事實的真相,精神就會放松下來,不再那么緊張,一切想出來的“怕”也就自然消失了。
另外,對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孩子喜歡的藝術人物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偶像”非常勇敢,能成功對付自己害怕的東西,那么他們也會慢慢變得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