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他們大都把讀書識字、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技能班視為主要的學習手段。孰不知,幼兒的學習不僅僅在書本里和課堂上,社會上有許許多多可供幼兒開闊眼界、長知識的場所,專家推薦: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比起趕著孩子上這個興趣班那個特長班要爽得多,既能學知識,又能玩得開心,是父母的最佳選擇。
可有父母說:“我帶孩子去過自然博物館,除去一些動物標本,其他圖片也沒多大意思,孩子興趣不大。”也有父母說:“博物館是給大人參觀的,幼兒園的孩子看不懂,瞎耽誤工夫。”其實,這些父母還是不太了解博物館的功能,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帶幼兒參觀博物館,結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
究竟應該如何帶幼兒參觀博物館呢?我們為大家提供幾招,以供參考:
第一招:參觀博物館不同于逛公園
如果你把看展覽等同于逛公園,那就錯了。父母帶孩子逛公園,為的是欣賞自然和人文風景,娛樂放松身心,玩是主要目的。因此可以盡情地蹦跳、叫喊、玩得盡興。看展覽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覽主題為背景,通過觀看和接觸展品,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作淺顯的了解,進而擴大視野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對幼兒來說,參觀博物館是一種文化啟蒙、一種知識的熏陶和觀察自然與社會的窗口。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目的是激發其探求知識的興趣,培養博物館意識,并通過這個窗口滲透進歷史、人文、科學啟蒙知識的源源活水,從小奠基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其日后進入學齡期發奮學習、增長知識才干,打下良好的基礎。
明確了這些,父母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就會有另一種感受。
第二招:參觀博物館前要充分準備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要想有收獲,父母就應事前做好充分準備。比如:提前和孩子商量周末去哪兒,開列幾個地方供他選擇,告訴他那里有什么有趣的東西,引發其渴望探求一睹為快的興趣。另外,博物館的展覽知識含量較高,對幼兒來說有時會覺得深奧枯燥,難以堅持看下去。父母最好提前查閱和溫習一下有關的知識,準備幾個相關的故事,在參觀的途中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邊聽邊看,就會感到妙趣橫生,享受到博物館文化的樂趣。
第三招:參觀博物館重在過程
有的父母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完全不考慮幼兒的年齡,一味灌輸知識,回來后還要求孩子復述,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搞得孩子很緊張。這實際上陷入了一種誤區。在幼兒階段,培養孩子對大千世界的興趣和好奇很重要,父母不要太功利,做什么事都帶著制造神童的期望。參觀博物館不過是個文化啟蒙,最重要的是過程:要讓孩子身心各個器官都調動起來,全程參與,而不是被動地讓父母拽著走。這個過程包括——激發興趣,調動感官去觀察,主動發現問題,進而能提出問題。如若再能初步建構一些知識,也就足夠了。
另外,目前有的博物館專門為兒童開辟了動手區域,孩子們非常喜歡在這里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做,不要包辦干涉,不論它的操作是否準確、是否成功,只要孩子敢于大膽地去動手動腦,這個過程本身對他就是個認識事物、鍛煉能力的重要開端。
第四招:參觀博物館要培養博物館意識
什么是“博物館意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先生認為是:公眾了解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利用博物館資源對孩子進行教育。
舒館長表示:外國一些兒童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灌輸下,從小就把博物館看成是神圣的場所,把博物館當作活的知識的來源地,到博物館被視為一種享受。他們休息日常去參觀博物館,靜靜地觀看展覽,專注地聽講解,就像在上一堂課。相比之下,中國公眾的“博物館意識”極為欠缺,北京眾多博物館每年參觀的人口密度只有百分之幾,龐大的人文資源白白浪費了。
看來培養博物館意識先要從父母做起。父母應該懂得博物館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對幼兒精神成長的催化作用,充分發揮和利用博物館的價值和教育功能。每次去不同的博物館之前,告訴孩子我們去博物館做什么,打算了解一些什么學科門類的淺顯知識,并訂一些規矩,比如:認真觀看展品(非動手區的展品不能動手摸),不要隨便亂跑,不能大聲喧嘩,不要吃零食,更不能隨手丟棄果皮和廢包裝紙,養成文明參觀的好習慣。
只要我們的父母持之以恒,堅持利用大大小小博物館場所的教育資源,相信未來中國小公民的博物館意識一定會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