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對身體的探索,會貫穿整個身體發育階段,而有意識的探索則集中發生在頭兩三年。你會看到小寶寶津津有味地吃手指頭、不屈不撓地扳著腳丫子伸進嘴里、饒有興致地玩弄自己的手,甚至在紙尿褲里排泄的時候他們會停止手頭的工作,聚精會神而又露出不解的神情。
在嬰兒期,小寶寶的探索對象還包括他環境中的一些物品,尤其是那些對他有所回應的物品。實際上,他最喜歡探索的,是對他進行積極響應的——人!而在生命初始,對他響應最積極的,就是媽媽和爸爸。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當父母的在兒童探索中的角色,因為我們也是他們的探索對象,而且是最重要的對象。
為什么說人是兒童探索活動中最重要的對象呢?因為探索活動首先開發的,是小寶寶的情緒,在開發情緒的基礎之上,探索活動開發他們的智力。兒童的智力活動與他們的情緒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可以這樣說,情緒將寶寶構建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將寶寶形成一個社會性的人。身體反應、情緒感受在先,認知能力和智力活動的開發隨之而來。身體接受的信號激發感覺和情緒,這些感覺和情緒繼而激活認知功能,讓寶寶覺察和認識到自己的感受,并試圖詮釋、歸類和掌控自己的情緒,總結出前因后果,還有把握和左右引發這種情緒的環境。因此,探索—感受—情緒—認知—嘗試(再探索),形成一個延綿不斷的循環,在這種循環中,寶寶逐漸長大。
在最初始的幾個月,寶寶逐漸將身體的感受、父母的回應,與情緒掛上鉤:歡樂意味著溫暖、乳汁、擁抱和輕柔的哼唱聲;與之相反,難過意味著饑餓、寒冷、困倦、過強的刺激,還有自己的呼喚得不到及時的響應。父母跟寶寶的交流,讓寶寶積累起情緒感受的數據庫,并簡單地分類成好和壞兩種。
接下來,寶寶進行的重要探索活動,就是識別他人的情緒,并根據這些識別來調整自己進一步的探索行為。比如,他把一個東西使勁兒扔到地上,媽媽驚叫一聲,批評寶寶,撿起來告訴寶寶不許再扔。寶寶聽不懂媽媽說了些什么,但是媽媽的激烈反應卻讓他感到十分有趣,于是他再次把東西扔到地上,并且饒有興致地看著媽媽的臉,甚至咯咯地笑,因為在他看來,這個游戲真好玩兒!如果媽媽繼續給寶寶負面的反應:皺眉、生氣、訓斥,寶寶知道這樣的舉動會改變媽媽的情緒,自此他掌握了控制媽媽的一件秘密武器。如果媽媽給寶寶正面的反應:平靜地微笑、帶著寶寶一起將東西撿起來,寶寶則獲得鼓勵,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安全,并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扔—落這個現象上,對物品與空間和地心引力之間的關系進行進一步探索,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也樂于探索新事物,因為探索帶給他歡快的情緒,他也會繼續根據父母的情緒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充實情緒和認知數據庫。
探索行為得到父母及時和正面響應越多,寶寶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越積極,他越會是一個平靜而快樂的寶寶。相反,探索行為得到父母負面響應越多,寶寶對自身和環境的認知則趨向負面,并對此感到不解和困惑,繼而引發寶寶難以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我們說,自由少的孩子脾氣大。
在嬰兒期和學步兒期,寶寶需要父母關注的信號,就是他對人生和世界探索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父母及時和積極的響應,會讓寶寶對自己形成良好的評價,樹立最初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