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校園有多安全?
八成受訪孩子給出90分以上
此調查在廣州的584名小學生中展開,他們分別就讀于三至六年級。調查請孩子們為學校的安全度打分,100分為“最安全值”。結果發現:打分80分~89分占15.1%,90分~99分占50%,打100分的占30%。約80%的受訪小學生認為校園安全值在90分以上。
根據加權計算,校園安全值的平均分是92.5分。“這說明學生依然認為學校是個安全的地方。而且有超過六成的學生稱,在校外沒遇到過任何危險。”廣州市少年宮負責人表示。
但上半年發生的幾起校園惡性事件,對孩子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響。受訪學生中,超過80%的孩子“聽說過”這些事件,其中有接近七成學生知道后“心里害怕”。而“心里害怕”的學生中,超過半數的孩子“擔心發生在自己身上”,并坦承“有一定的心理壓力”。
為何釀成校園血案?
近四成認為“自我保護意識差”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類似“南平校園殺童案”這樣的悲劇?該調查結果表明,42.50%的學生認為是涉案者的精神原因造成的,尚屬偶然;也有36.8%的學生認為“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差”。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的受訪學生認為“壞人較多”、“校園安全存在隱患”等是惡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壞人”什么模樣?
家境年齡不同孩子回答各異
那么,“壞人”是什么樣的?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孩子們心中有一張“壞人”的“標準相”:以男性為主,年齡介于25歲~45歲之間;神情慌張、目光鬼祟、賊眉賊眼的;或是眼神兇惡,也許“戴個墨鏡”,也許“待人假惺惺”。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們都覺得這類壞人共同的特點就是“要么心理有問題、要么精神有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壞人”的形象與孩子成長的環境也有密切關系。市民黃女士一次去逗朋友的小孩: “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是壞人啊?”孩子脫口而出:“窮人就是壞人!”有的孩子家境比較優裕,周圍的大人會有意無意地讓他“別理睬那些破破爛爛的人”。而有些較低社會階層的孩子,對“富人”或“權威者”也沒有好感。
在辨識“壞人”時,低齡的孩子普遍“以貌取人”,看到別人“面目猙獰”、“穿得破破爛爛”、“衣服和發型很奇怪”時就會心生警惕。而有些高年級的孩子則會更深入地思考。“以前覺得穿戴整齊的人都是好人,但現在覺得,可能一個人越是要做壞事、越是要包裝得好些來掩飾自己吧!”
安全感來自何處?
家長不宜過度渲染恐怖
調查顯示,老師和家長是孩子獲取安全知識的主要途徑,其中家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很多家長卻向本報反映,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面臨“兩難”處境:一方面希望孩子提高警惕,因此要不斷地提醒“別跟陌生人說話”、“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另一方面又不想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太險惡。
事實上,如果家長過度渲染危險和恐怖,會讓孩子感到非常不安。老家在湖南的三年級女孩小文(化名)對記者說,她覺得社會上有很多可怕的事情,“因為平時在家里,爸爸媽媽經常會對我說,街上有很多壞人、會騙小女孩,反反復復地讓我小心。”
專家意見:
進行安全教育切忌 “臉譜化”“標簽化”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廣州大學現代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駱風教授指出:“家長不宜渲染一些偶發事件的嚴重性。”他特別指出,家長在教孩子如何與人交往、辨識人性時,切忌“臉譜化”、“標簽化”。“人是很復雜的,你不能簡單地下結論。”他建議,家長應該描述一種情景,比如“當陌生人給你買東西吃、并誘使你跟他走”這種場景,孩子應該警惕。這個陌生人可能衣衫襤褸、可能衣冠楚楚,但無論他形象如何,孩子都不要輕信。(文/本報記者黃茜、伍仞 通訊員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