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文文負擔還不算最重。記者一位朋友的女兒正念4年級,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每天下午要上課后班,回到家吃完飯就趕緊做作業,晚上8點半就要上床睡覺。為了保證做作業的時間,已學了3年的鋼琴課停了,電視也不讓看。周六、周日兩個下午學游泳,一個上午學畫畫,一個上午學英語。孩子整天疲憊不堪,不斷地抱怨說:“我一點也不快樂、不幸福。”
童年本來應該是充滿快樂、充滿幻想的美好時代,那么是誰“偷”走了孩子的快樂?
是家長?記者采訪中發現,實際上這些帶著孩子奔走于各個興趣班的家長也很無奈。一位堅持讓孩子學鋼琴4年的媽媽告訴記者,每天練琴的時間是她最痛苦的時間,孩子不是磨磨蹭蹭不想練,就是彈完一遍就跑了。每次她都得大吼大叫,厲聲訓斥,搞得身心俱疲。“我難道不心疼孩子?我難道不累?可是小時候不抓緊時間學點東西,以后功課越來越多,就沒時間學了。我總覺得,童年時期還是不能荒廢了。”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大部分家長的心態。但是采訪中有專家提出,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一個人的成長不是百米短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比賽,起點就開始沖刺不利于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應該科學合理地安排不同階段的體力,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和身體背上沉重的負擔。
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的養成教育。如果我們的孩子都有一顆愛心,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敏銳的感知美的能力,他的生命就必將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他的內心才會不時被快樂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