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後不舒服怎麼辦

  今年以來,各大媒體接連報道的山西“高溫疫苗門”、江蘇的“狂犬疫苗事件”,使得“疫苗”、“預防接種”成了民眾熱議的話題,疫苗的安全性也遭到了不少民眾的質疑。


  孩子發燒或有急性病應暫緩接種疫苗


  在接種疫苗之前,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有無一些特殊情形。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正在發燒(特別是發熱在 37.6℃以上者),或處于某種急性疾病的發病期或恢復期,處于某種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應暫緩接種疫苗。等孩子康復并經過一段時間調養后再接種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必須保證接種的及時性,讓孩子的機體在健康的條件下最早結束無免疫屏障的真空暴露。


  再者,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孩子接種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已明確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例如患有癲癇、腦病、癔癥、腦炎后遺癥、抽搐或驚厥等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接種疫苗。


  接種后不舒服是“兩種力量”在PK


  疫苗雖經滅活或減毒處理,但畢竟是一種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質,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其實這種作用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是一場機體必勝疫苗必敗的毫無懸念之戰。接種后身體一時的不適正是體內兩種力量相互搏弈的外在體現,只是這種體現在不同個體表現的程度各異,有些孩子在無任何察覺下完成而有些孩子對此則比較敏感。


  如果您的孩子在注射疫苗后局部出現的紅腫浸潤縱橫平均直徑小于2.5㎝,則一般不需要任何處理,如果小于5㎝可用干凈的毛巾每日數次每次10-15分鐘的熱敷(卡介苗局部反應除外)。如果您的孩子有些輕微的全身反應,一般不需任何處理,必要時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即可。


  疫苗不僅安全且副作用很小


  相對于所要預防的疾病所導致的危險而言,疫苗是非常安全的,且副作用很小。嚴重的并發癥很少發生。例如,每10萬劑麻疹疫苗,只發生一例嚴重過敏性反應。每100萬接受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兒童,只報告2到4例疫苗相關的麻痹性脊髓灰質炎。


  盡管疫苗接種后出現的不適或反應個別情況下確實是疫苗所致,但多數卻是屬于與疫苗接種無關的巧合。如果只因為個別現象而否定疫苗的作用,無疑是種因噎廢食的舉動。嚴格按照疫苗接種程序規范、正確接種,建立起堅固的免疫城墻,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在保護著他人,是承擔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最具體地表現。




  按時間順序兒童應該接種的一類疫苗:


  出生:卡介苗、乙型肝炎疫苗


  1個月:乙型肝炎疫苗第2針


  2個月:脊灰糖丸第一劑


  3個月:脊灰糖丸第二劑、百白破第1針


  4個月:脊灰糖丸第三劑、百白破第2針


  5個月:百白破第3針


  6個月:乙型肝炎疫苗第3針、A群流腦多糖體疫苗第1針


  8個月:麻疹疫苗初種


  1歲:乙腦疫苗初種


  18-24個月:麻腮風疫苗、甲肝疫苗


  2歲:乙腦疫苗加強1針


  3歲:乙腦疫苗加強1針、A+C流腦多糖疫苗1針


  4歲:脊灰疫苗加強1次


  6-7歲:白破加強1針、麻疹疫苗、卡介苗復種、乙腦疫苗加強、A+C流腦多糖疫苗1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