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行為都有正面動機

  “現在的孩子青春期提前了,叛逆期也跟著往前趕。我的孩子小學沒畢業,就處處頂撞我:‘你能不能不要管我?’”“我為孩子的學習操碎心,但這孩子在背后叫我‘怨婦’!”“這幾年,我和孩子間的溝通一年不如一年,他就像個影俠,放學回來‘嗖’地閃進屋子,除了吃飯、上廁所,從不出來跟我們說話……”


  昨天上午,錢報家長會“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講座舉行,省功勛教師、原杭州二中校長徐承楠,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李育新,專程前來為得焦慮癥的家長們“會診”。


  100多位家長帶著孩子來占座位,更是把一臉焦慮暴露無疑。家長等不及,孩子不快樂,我們今天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當校園文化被反復提及時,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卻鮮有人重視。兩位專家告訴家長:孩子需要“慢養”,給他試錯的時間,他會長大,你一定要相信他們,這也許是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優秀,歸功于家庭和諧文化


  徐承楠認為,“過去,家庭對孩子的培養,按照目的的重要性,有這么個排列:為社會培養人才,為家庭傳宗接代,為孩子的終身幸福。但放到今天的時代環境,家長有必要把為孩子的終身幸福放到第一位來。”


  幾年前,徐承楠曾策劃過一本書《成功無規律》,專門介紹從杭二中畢業的27位精英學生的發展歷程。他從中得到一個意外收獲是,這些孩子的家庭,決定了他們的成才。


  “家庭教育的方式,沒有唯一也沒有最好,只有合適。”徐承楠講了兩個學生和他們的家庭。第一個男孩,老師覺得他資質很一般。讓徐承楠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老師布置作業都分成必做題和選做題。很多孩子往往只能勝任必做題。但這個孩子每次都能做完兩部分題。他后來考上復旦大學,又去美國做研究,最后在美國花旗銀行工作。再見到這個學生時,徐承楠問他,當年怎么會有這么多時間做完選做題?這個男生說,這有賴于他那做小學老師的母親。在母親的指導下,他從小在學習上的每個環節,都會制訂細密的計劃,并且一步一腳印地做。如果沒完成,他要作檢查。每次在他堅持不住時,母親仍會堅決要求他嚴格執行計劃。“我的感觸是,如果你是一個意志力不那么強的家長,你教育孩子就不能要求他嚴格按照什么要求來做,因為你自己也不能堅持。”


  另外一個是女生,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教授。這個孩子從小天資出類拔萃,各科知識都非常全面,從小到大一路拿第一。徐承楠就問她,你是怎么學習的?這個女生就說了一條,“我平常看書看報或跟人聊天,只要遇到我不明白的問題,一定會想辦法找資料解決。”而這個習慣來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醫生,很注重積累各種知識。家人學習的習慣,很自然地帶動孩子也融入到這個氛圍中。徐承楠堅信,家庭教育,首先要注意環境的建設,愛知、和諧的家庭,孩子自然能健康地成長。


  孩子反常,是家長不能等待


  對于孩子各種各樣的麻煩,徐老師說得最多的是“慢慢來,不要急。”李育新則是個親子問題的實踐者。他每天不斷地接觸各種遇到麻煩的學生,用自己特有的親和力與他們溝通,他總愿意跟孩子站在一個角度想問題。


  孩子為何總是讓家長不滿意?因為家長總愛用分數判斷孩子的好壞。在孩子無法從分數層面證明自己的時候,他就被一票否決了。李育新認為,其實,孩子的任何叛逆行為背后,一定有正面的動機,比如一個孩子連續16小時玩網游,因為他能在網絡上指揮現實中的外企高管,這讓他體驗到了不理想的成績無法帶來的成就感。


  他強烈推薦家長去看電影《功夫熊貓》,“龜師傅升天前對阿寶說,你一定要相信你能成為龍戰士。”李育新認為,誰都可以不相信某個孩子能成才,唯獨家長自己一定要堅信他們。但這也許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你需要十分耐心地等待。李育新在現場給大家放了一個韓國的公益廣告《畫鯨魚的孩子》。場景是在美術課,所有孩子都在畫五彩斑斕的圖案,只有一個孩子一心一意地把畫紙涂成黑色,一張又一張。老師、校長,甚至精神病專家紛紛介入,最后孩子被送進醫院。直到護士發現,孩子其實是在畫一條大鯨魚。因為在他的印象中,鯨魚是何等龐然大物,所以他得涂黑很多很多畫紙,把它們拼湊在一起,才能組成大鯨魚。“家長的堅定信念,決定了你能不能看到孩子成才。”李育新留給家長的問題是:“有多少家長能等得住這個驚喜,而不是先入為主地懷疑‘孩子是不是心理陰暗?’”(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