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王玉鳳介紹,世界衛生組織曾對10個西方國家11422名18—44歲的成人進行調查,發現ADHD的總患病率為3.4%,雖然我國缺乏流行病學資料,但據此推斷,我國患ADHD的人數可能達到4720萬。
這個不及時治療就會影響終身的疾病,可能由剖腹產引起。
國外對近1300名犯罪者的研究發現,75%兒時有小兒多動癥(ADHD)表現。另外,很多染上網癮、毒癮者是ADHD患兒。到了成年,ADHD病人往往工作沒有持久性,經常被炒魷魚或頻繁跳槽,人際關系差,婚姻也不穩定。王玉鳳提醒父母,小兒多動癥不及時治療,半數以上殃及成年。
80%ADHD患兒來自遺傳
ADHD是個復雜疾病,病因很多,國內外大量資料表明,遺傳是ADHD的重要病因之一。現在研究認為ADHD的孩子遺傳度可以達到80%,父母患過ADHD的,其孩子患ADHD的有40%—50%。另外發現單卵孿生子的同病率為79%,而雙卵孿生子的同病率只有32%。
不過,有專家研究發現,ADHD兒童中樞神經介質兒茶酚胺水平較不足,以致腦抑制功能不足,對進入無關刺激起不到過濾作用,導致患兒對各種刺激不加選擇地做出反應,從而影響注意力集中并引起過多的活動。此外,不良的社會環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學校課業負擔過重、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導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動。
北京天壇醫院兒科主任高寶勤教授分析后指出,由于ADHD患者人數多、損害嚴重、預后(治療后果)差、對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等原因,已成為我國一個嚴重的公共問題。
ADHD求治者中剖腹產兒童約占八成
就在不少孕婦傾向于剖腹產生育時,一項關于兒童多動癥的調查讓人揪心:在ADHD孩子的求治者中,剖腹產兒童約占八成!
8年前,陳女士剖腹產生下兒子。如今,兒子上小學二年級了,但總靜不下心來學習:上課不專心聽講,坐不了幾分鐘就開始做小動作、講話;寫作業也沒耐心,要么頻繁上廁所,要么玩文具磨蹭時間,作業寫得特別慢。她帶孩子去看醫生,才知道孩子患了ADHD。
國外研究表明,在新生兒的神經——行為評分中,剖腹產兒在第7天和第14天得分均低于順產兒。剖腹產兒童患多動癥的幾率為11.6%,遠高于順產6.25%的水平。這可能與剖腹產兒沒有經過產道對大腦顳葉的擠壓刺激有關,而顳葉是與情緒相關的神經中樞。廣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康復科麥堅凝教授認為,剖腹產因從宮內到體外的突然改變,使孩子降臨人世時的大氣壓等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正常產道生產過程帶來的神經接觸等感覺失去,從而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易得多動等神經精神疾病。
“不動”的多動癥更具隱蔽性
據統計,ADHD的患病率在3%—5%,以6—9歲兒童居多,10—12歲次之。ADHD的癥狀一般在7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有些患兒在年齡更小時甚至在娘胎里就顯得與眾不同。
無論男孩或女孩都可以患ADHD。但據各方面統計,本病的發病率男孩明顯高于女孩。比例約為9∶1—4∶1之間。
“多動癥一般在4—6歲前起病,來醫院門診的男孩明顯多于女孩,而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高寶勤教授介紹說,在臨床方面,男女雖都有注意缺陷,但男孩由于天性愛動,因此伴有多動癥狀較多,易給人以“多動癥”的印象,而女孩相對少動,易誤認為非多動或給人以智能較差的印象。
不過,最新觀點認為,多動癥的核心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是次要的,即使沒有身體多動的外在表現,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長期而明顯,也應注意是否有多動癥的可能。這種“不動”的多動癥特別具有隱蔽性,往往不被父母們發現。
“多動”的孩子不一定是多動癥
“男孩子‘動’是天性,如果一個男孩子老不動那也不太正常,但是要分場合,分時間。”高寶勤教授解釋說,ADHD的孩子的多動和沖動是不分場合的,比如在規定的時間,大家在非常安靜的電影院里面,或者在教室里,他會突然的出怪聲,這就屬于ADHD。如果只是很好動,但是在上課的時候能守紀律,能跟隨大多數人做好很多活動,這就是好動,不是ADHD的病理性的癥狀,這個要區分開。
比如,頑皮兒童在看喜歡的“小人書”“動畫片”時,能全神貫注,還討厭其他孩子的干擾。行動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計劃及安排。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亂鬧。而多動癥患兒卻無此特點。
不及時治療會終身受累
在中國14歲以下的3億兒童中多動癥患兒約有1000萬,得到及時和正確診治者不到10%。如果寶寶患有ADHD卻又沒有得到正確診斷和合理治療,將來孩子還會產生厭學等問題,所以需要早期識別與防治。
“ADHD的預后不佳,兒童期起病終身患病率為6%—9%,70%患兒的癥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持續到成人期。”王玉鳳教授認為,ADHD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將終身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學校、家庭及社會上的功能。
王玉鳳教授指出,ADHD患者在青春期階段,與同齡人群相比,物質濫用(違法藥物及酒精)、反社會行為、逃學以至于被開除的比率明顯較高。而到了成年期,雖然很多患者可以發展出隱蔽癥狀的行為機制,但是卻依然無法避免ADHD造成的影響。
“多動癥是兒童少年時期最為常見的心理行為疾病。”高寶勤教授表示,對6歲以下的患兒應以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為主,對6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可酌量給予藥物治療。
在國外,中樞神經興奮劑用于治療多動癥的歷史已超過50年,歐洲多動癥治療指南、美國兒科學會多動癥治療指南、英國國家多動癥臨床治療推薦方案、加拿大兒科學會,均指出中樞興奮劑是被大量科學研究證實有效和安全的治療多動癥的藥物,至今未發現口服中樞興奮性藥物治療多動癥成癮的病例研究報告,也就是說: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治療多動癥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不會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