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男孩“最好禮物”是晚上學一年
孫云曉認為,對“獨二代”教育最大的誤區是家長沒有意識到男孩的性別特點,一味希望讓孩子早入學,有些家長甚至為趕上9月開學而提前做剖宮產,“這是非常災難性的選擇。男孩不宜早于6歲上學,因為5歲男孩的語言能力相當于3歲半的女孩,勉強入學造成他們聽不懂老師講課,在課堂上也坐不住,導致他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成績節節敗退給女生。”孫云曉介紹了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經驗——家長送給男孩“最好的禮物”就是晚上學一年。研究表明,97%的男孩都適合晚些上學。
廣州白領曹先生的父母想方設法讓他5歲入小學,結果由于頑劣,難以專心學習,成績跟班上女生差了一大截,不得不復讀。復讀期間,心智還沒定性的他做作業只是把從前寫過的東西再抄一遍,學習仍然跟不上,二年級時不得不再次留級,他反而比同齡人晚一年小學畢業。
12歲前孩子并不適合離家過寄宿生活
孫云曉提出,第二個誤區是父母為生活和工作奔忙而沒時間照顧孩子,只能交給祖父母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70%隔代撫養都不成功,如果孩子在6~12個月以前無法通過喂奶、目光交流等跟父母建立親子依戀關系,將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對日后心理成長也埋下隱患。國內外多起大型兇殺案的兇手都是這種情況。
他特別指出,廣東寄宿制的幼兒園和小學太普遍,而12歲以前的小朋友并不適合離家過寄宿生活,3歲以前的小孩更需要和父母進行一對一的親情交流,讓父母傾聽他們的訴說,和爸爸媽媽一起做閱讀和游戲。
不良習慣致“獨二代”缺耐心、缺維生素
第三個誤區,孫云曉認為長輩忽視了對“獨二代”生活與道德習慣的培養,使得他們不能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形成任性、自制力差的缺點,這跟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滿足和片面強調學習有關。
上海交大附屬新華醫院的盛曉陽教授認為,“獨二代”缺乏B族維生素的問題值得重視,這使他們出現食欲不振、口腔潰瘍、便秘等一系列代謝疾病。她認為這跟“獨一代”父母本身就有挑食習慣有關,他們很難要求子女不挑食;她建議家長挑選有鮮甜果味的復合維生素B,讓孩子能夠長期堅持補充。
何為“獨二代”
中國在1979年開始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已進入婚育年齡。他們的下一代被稱為“獨二代”,即大約是在2000年后出生、年齡在3~10歲之間的孩子。很多“獨二代”的家庭模式是“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