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都能從母親之愛中尋到源頭
被評為全國十大杰出母親的楊文與陳淑妮,不但擁有嶄新的家庭教育理念,而且還是積極的行動者。她們還有一個共同點:自己的孩子都很優秀。
楊文的兒子夏楊與陳淑妮的女兒杜旻書都很優秀。是的,一個22歲的男孩竟辭去百萬年薪,成為劍橋大學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MRC-LMB)在讀博士生,并獲得劍橋大學每年只有10人的霍奇金全額獎學金;一個21歲的女孩竟擔任了全球最大學生組織AIESEC清華分會的副主席,并被選派赴美國哈佛大學參加年度商業論壇。
楊文與陳淑妮一致認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是孩子生命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未來的走向是黑是赤,最為直接的影響者便是父母。楊文與陳淑妮對學生生命的關愛與自身“學不可以已”的精神,通過或顯或隱的形式在家庭中外化出來,又悄無聲息地內化于孩子的心里。于是,就有了夏楊與杜旻書對家人與更多人的真愛,以及在學業上鍥而不舍的追求。媽媽在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之后走向成功的身影幾乎每天在孩子眼前晃動,而孩子也將克服困難視作自然,且在破解困難中享受成功的喜悅。無論是夏楊對農村祖父的深愛,還是杜旻書對“希望工程”的關注,都可以從媽媽之愛的河流中尋到源頭。夏楊被拋在英國的艱難與鳳凰涅槃,杜旻書小時候跑步的意志錘煉,又都可以從媽媽百折不撓的精神中尋到蹤影。正是母親的崇高形象疊印于孩子的心中,才有了他們對于崇高的向往與追求,以及走向崇高的一個又一個行動。
良好的意志品質讓孩子一生受用不盡
楊文不但是全國“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長,全家還榮獲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稱號;陳淑妮不但是“深圳市十大‘好媽媽’”,全家還被評選為深圳市“書香家庭”。在這種家庭中,孩子自然可以幸福地成長。所以,構筑和諧的家庭環境,就成了楊文和陳淑妮的共同追求。在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日趨增多的當下,父母的無奈與憂怨也越來越多。但在楊文與陳淑妮的家庭里,夏楊與杜旻書生命成長中的快樂與苦惱,都因有了媽媽與之分享和分擔而精彩起來。家庭成了孩子精神的歸宿和心靈的港灣,人們擔憂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與對抗,都因“陽光”燦爛的照耀而煙消云散。于是,長期生活在和諧幸福家庭中的孩子的心智也就愈發健康,并且影響到未來乃至永遠。人的一生還將獲取另樣的成功和經歷意想不到的波折,而一旦擁有了健康的心理,就可以寵辱不驚,幸福永在。哲人言,如果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即使現在獲取一定的成功,最終還將會失敗;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即使暫時失敗,也會最終取得勝利。在這個層面上說,楊文與陳淑妮給予孩子的,就不只是現在的成就,更有一生受用不盡的意志品質。
和諧的家庭環境,還可以為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提供一種優質的思想情感載體。如果說夏楊與杜旻書每一步成長都飽含著媽媽心血的話,那么,媽媽也在孩子的成長中發展了自身。孩子的文化增長,需要媽媽的指點;而孩子知識的智慧形成,又促進了媽媽對知識的自覺追求。家庭成員間對于知識與智慧的叩問與探索,既有“當仁不讓于師”自由爭辯,也有“教學相長”的精神感悟。于是,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閃放出璀璨的光華,也許這不只是思想的活躍與智慧的提升,還有流動于媽媽與孩子之中的那種水乳交融的愛。人格教育經常是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的,媽媽對孩子導之以善的顯隱兩道的引領,無異于“積以跬步”的道德儲蓄。在必要的時候,孩子就會取之有用,自然地做出一些品格高尚的事情。結果,真善美就成了母親與孩子共同的人生追求,而且在這種追求中一步步地升華起來。
每個孩子都可以走進天才的殿堂
楊文與陳淑妮認為,她們的孩子絕非“生而知之者”,也不是什么神童。然而,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那就是母親的后天教育,可以造就孩子精彩的一生。其實,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都可以走進天才的殿堂。大多數孩子之所以與天才擦肩而過,關鍵是最愛他們的家長與老師無意中將這種天才扼殺在搖籃之中而已。我們認為孩子聰明,事實上孩子比我們想象得還要聰明。充分挖掘內藏于孩子之中的潛能,還其一個精彩的人生,應當是一個母親最偉大的歷史使命。楊文讓每一個時空都具有教育意義,并不是從孩子入學開始的,而是從其呱呱墜地始。陳淑妮為女兒起名“旻書”,寓意即為“讀得懂天書的孩子”。作為高中生的夏楊大戰李陽的電視鏡頭在很多媒體上傳播之后引起轟動,探究者發現他是一個不死啃課本的學生;小學生的杜旻書“把壓歲錢捐出來,為貧困農村的失學兒童建希望小學”的倡議書風行全國,且在西柏坡建立起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如此等等,在人們看來大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卻一一變成了現實。
究其原因,是楊文與陳淑妮有效地啟動了孩子的自信系統,讓孩子在一些高層次的文化科學活動中展示風采且收獲自信與成功。自信總是與潛能維系在一起的,鼓勵總是與成功相依相存。“說你行你就行”是一種教育理念,家長不但要深信不疑,更要付諸實踐。理念不是懸在天空的浮云,而必須內化于家長的心里更要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兩位母親的可貴之處,就是在長期的心理暗示中,讓孩子有了“我能行”的心理認可,并且在行之又行之中,成功又成功之中更加增加了自信。(文/楊小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