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母親”是一劑毒藥

  5歲女孩異常怪癖


  一個虛歲只有5歲的女孩,日前由家長陪著走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的咨詢室。她的父母雙雙畢業于上海的頂尖高校,但對于女兒的嚴重怪異行為卻束手無策,只好帶她來求助心理專家。“一看就是個非常聰明的小姑娘,略有些靦腆。”陳默告訴記者。但她的家長卻痛苦地訴說,孩子每天都會有一段時間不停地撫摸自己的生殖部位,專注到旁若無人,沉迷到大汗淋漓,家長們想盡辦法也難以阻止。


  經過對女孩家庭詳細的了解,陳默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于,女孩擁有一個“完美母親”。“女孩的爸爸告訴我,妻子自小學習成績一流,如今事業上也發展順利,而在處理家庭事務時,也奉行近乎苛刻的高標準:家里整理得干干凈凈,有條不紊,每樣東西都有絕對固定的位置,誰都不能亂動。只要她在家,就會給女兒安排詳細的學習計劃表,精確到分鐘,執行起來一絲不茍。他自己也承認,對老婆有點‘吃不大消’。”


  女孩天資聰穎,性子也乖,倒也聽話地完成了母親布置的各項任務。但有一件事卻始終讓媽媽不滿意——尿尿大便后自己擦不干凈。母親本身就有潔癖,對女兒的這個“壞習慣”每次都要“光火”指責。女孩畢竟年齡太小,搞不懂“尿尿的地方”有啥不對勁,于是經常看看弄弄。外婆為了阻止又故意嚇她:“這里不能摸噢,誰摸警察就來捉誰!”女孩受驚嚇之余更加迷茫,反而對自己的生殖部位更感“興趣”了,無法克制地把手伸過去……“這么小的孩子,拉屎拉尿把衣褲弄臟再正常不過了。但‘完美母親’內心容不得一粒沙子,表現在嘴上,就是無休止地責備自己的孩子,哪怕語氣較和緩,同一件事情反反復復說也會給孩子造成莫大的壓力,造成孩子心理失常,行為怪異。”陳默分析說。


  家長普遍焦慮


  上文或許只是關于“完美母親”的一個極端化的例子。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家長會對孩子如此嚴苛,但也不可否認,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培養孩子,在學齡前就給孩子布置多項學習任務,在當代白領媽媽身上甚為普遍。


  靜安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小文便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確實有不少家長,以母親為多,說是要來咨詢,但一開口就喋喋不休,這樣的孩子怎么錯怎么錯,該怎么管怎么管,咨詢師根本插不進話。


  陳小文認為,這一類“強勢母親”多半自己文化程度較高,而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影子”,總是冀望孩子能超越自己,至少也要有和自己一樣的學習成績。一旦孩子達不到期望,她們就會倍感失落,遷怒于小孩。“其實,孩子的個性和條件是千差萬別的,家長首先要尊重他們,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培養’他們。”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國宏博士則用“焦慮”這個詞來形容“70、80后”白領家長的普遍心理狀態。他認為,現代社會中的白領“小爸小媽”存在著兩大特征:一是所感受到的競爭壓力巨大,于是下定決心要好好培養孩子,以增強下一代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白領家長在有了小孩后依然會把重心放在職場上,使自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大部分時間都把孩子扔給長輩或保姆,這樣一來,回到家后反而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過度“過敏”。焦慮情緒由此而來。


  “國際上的研究表明,當媽媽生到第三胎時,便不會再焦慮了。或者說,沒有精力再焦慮了。”吳國宏對記者說,“所謂的‘完美母親’,多半出現在一胎母親身上。中國的特殊國情,也造成‘完美母親’出現較多。”


  學齡前孩子最需要什么?


  “完美母親”或者說“包辦家長”的一個普遍特征是,在學齡前就給孩子學很多東西。專家對此的意見是:大可不必多學,即使學,也要對路地學。


  吳國宏認為,對待6歲以內學齡前的孩子,與其教技能,不如教一些習慣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研究表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因為理解力尚未達到一定水準,“智力學習”的效率很低,打個比方,同樣學算術,4歲的孩子要比7歲的孩子多花三倍時間,這種事倍功半的學法不是等于在浪費時間嗎?


  吳國宏建議,白領家長因為忙于事業,接觸孩子的時間已經很少了,雙休日如果再上午送去讀個班,下午送去練個琴,陪孩子的時間被如此擠壓,很不利于學齡前孩子的心理成長。“學齡前最佳的教育就是‘愛’,是‘言傳身教’。爸媽陪孩子購物、逛公園、講故事,這才是最寶貴的。”


  陳默則認為,孩子的氣質類型是天生的,所謂“早教”,應該重于“糾偏”,而不是拔苗助長。例如覺得孩子語言能力很強,對數字卻一點沒概念,那么可以適當讓孩子學學下棋;反之,如果孩子具有繪畫天賦,對色彩很敏感,爸媽就忙不迭地付錢報班,逼孩子“一天要畫3幅”,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傷害他對繪畫的興趣。


  真正的“完美母親”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在他的博客中表示,在他的臨床工作中,遇到過很多青少年案例,這些青少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不幸地都有一個近乎“完美”的母親。


  “她們替孩子生活,為孩子操辦一切,與孩子在心理上合二為一。在愛的名義下,她們這樣做可以滿足她們用其他方式不可能得到滿足的需求。但這樣做可能留下無窮的后患,并且傷害到幾個人。”


  既然“完美母親”是一劑毒藥,那么,該怎樣做一個真正好的母親呢?


  “六個字——大氣、自然、輕松。”這是陳默眼中的“完美”母親標準,“大氣,是指要有眼界,與孩子談話要大氣,不要局限在零零碎碎的家庭瑣事上;自然是對孩子發展順其自然,不要提出諸如‘要考前5名’之類的過分要求;輕松則是自己要能控制情緒,樂觀而不焦慮,天天讓孩子感到輕風拂面。”


  曾奇峰則強調母親要與她的孩子建立一種沒有過度控制的關系,讓孩子的自我慢慢成長。“真正的完美應該是再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為了孩子,同時也為了自己。”


  成長之聲


  孩子出于對父母的愛和尊重,有時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愛好,放棄自己所選擇的,也許有著特殊興趣和才能的領域,而去屈從父母或保護人的愿望。


  ——社會活動家甘地夫人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無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制和自我指導的。


  ——瑞典兒童文學大師林格倫


  上小學的第一天,老師牽起你的手,混在一堆花花綠綠、嘰嘰喳喳的小學生里,你走進教室。我看著你的背影消失在門后……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著名作家龍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