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寶寶內心最恐懼的八惡魔

  害怕和恐懼是人的本能情緒之一,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絕大多數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動物。 


  寶寶為什么會恐懼這些在成人看來非常安全的事物?讓我們透過膽小的表面,探尋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恐怖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么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后: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后,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并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并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恐怖事件之二: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后: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于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于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趕走恐懼: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里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后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游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怖事件之三:怕水


  “媽媽,我要你溫暖的懷抱,別把我放到冰冷的地方,別不要我……”


  恐懼背后:怕水是較小的嬰兒會產生的一種正常心理特點。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經驗,即每當給嬰兒洗澡時,他會掙扎,會哭泣。 這是因為,雖然寶寶出生前是生活在子宮羊水的環境里,但是出生以后,他已經習慣了成人的擁抱和溫暖的床,對水難免會感到不習慣和陌生。尤其是媽媽給寶寶洗澡的時候,猶如是對寶寶做一件他根本不熟悉的事情。寶寶害怕失去媽媽的懷抱,這種環境對他來說是不安全的。但是等寶寶稍大些,他可以意識到這不是和母親分離,而只是一項活動,那么便可以慢慢地把興趣轉移到在水中玩樂的樂趣中了。




  趕走恐懼:不要對嬰兒的怕水做出過度反應,要知道,你的大驚小怪和驚惶失措都會增強嬰兒的惶恐不安。而且此時不要強制嬰兒接觸他恐懼的事物,這樣會適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寶寶面前先自己用手在水里游戲一番,表現出對水的興趣。重要的是,在給寶寶洗澡時邊撫摸寶寶,邊用溫和的語言跟寶寶說話,或者讓寶寶感覺你是緊緊跟隨在他(她)左右的。如果寶寶長大一些仍然表現出對水的恐懼和排斥,那么可以讓寶寶先從站在盆邊玩水開始,逐漸讓寶寶到盆里去玩,可以提供各種有趣的玩具放在水盆里吸引寶寶的注意,弱化他(她)的恐懼傾向,使他(她)逐步克服怕水的情緒。


  恐怖事件之四:怕高


  “好高啊,我會不會掉下去摔死?摔破頭也很疼的……”


  恐懼背后:6-9個月的嬰兒對高度已經有了感知,所以他們對高度也會產生恐懼。到了9個月,寶寶一般都可以翻身和爬行了,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因為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但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趕走恐懼:在嬰兒期,父母應該避免讓寶寶面臨這種高度恐懼,盡量讓寶寶待在安全的環境。等寶寶稍大一點后,可以告訴寶寶一些安全知識。對于膽小的女寶寶來說,走平衡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雖然那個高度是很安全的。這個時候父母要讓寶寶多嘗試,并在一開始的時候在寶寶身邊保證她的安全。這樣,以后寶寶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嘗試各種安全高度范圍內的活動了。


  恐怖事件之五:怕和媽媽分離


  “媽媽,你在哪里?你不要我了嗎?你快回來啊……”


  恐懼背后:這是寶寶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而且是極為普遍的反應。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特別害怕和媽媽分離,有的寶寶會因媽媽短暫的離開而哭鬧不停。這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母親和寶寶之間還沒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寶寶總是擔心媽媽一走就不會再回來了。而且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寶寶也會覺得不安全,因此會出現恐懼的情緒。和媽媽建立了安全依戀關系的寶寶,在媽媽離開時,分離性焦慮和恐懼明顯減輕很多。他們知道媽媽會回來,在媽媽離開期間會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趕走恐懼:解決寶寶這一恐懼的關鍵在于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系。比如,嬰兒期的媽媽要及時關注寶寶,對寶寶的需求(因為還未發展語言,所以一般以哭來表示各種需求)要及時滿足,而且要盡可能多地給寶寶擁抱和愛撫,增強母子感情和寶寶對媽媽的信任感。寶寶一歲后,媽媽在離開前要事先跟寶寶說明,而且盡量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寶寶身邊。在學齡前也可以訓練母子分離,比如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后再逐漸拉長分離時間,但注意也要在向寶寶保證的時間內回來,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恐怖事件之六:怕陌生人


  “我不認識這個人,他會不會把我帶走,讓我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


  恐懼背后:一歲半左右的寶寶就可以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了。寶寶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因為新奇陌生的人和物對寶寶也是一種刺激,而不同的場合、不同個性氣質的寶寶對陌生人會有不同的表現。一般膽小內向的寶寶會比較害怕陌生人,以及在不熟悉的場合或者熟悉的人不在身邊時,寶寶面對陌生人會不知所措,于是就會通過哭泣和躲避來發泄自己害怕、害羞的情緒趕走恐懼:如果家中有客人來訪時,可以事先告訴寶寶有客人要來,讓寶寶有個心理準備。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盡可能抱著寶寶、與寶寶有部分身體接觸或者出現在寶寶的視線范圍內,以增強寶寶的安全感,這樣寶寶才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并做出愿意接觸的姿態。


  恐怖事件之七: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后: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 


  有的寶寶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于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象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兇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后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后,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喂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愿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于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恐怖事件之八: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了,黑暗里有什么?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于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里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里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恐懼背后: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并在寶寶的房間里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寶寶在黑暗的房間里做找東西游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游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