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日,貓狗多處于發情期,人一不小心就會被咬。此外,蚊子、蟲子也都紛紛活躍起來,最愛咬寶寶柔嫩的肌膚。因此,年輕父母帶寶寶在家里和外出的時候,要多加留心,別讓寶寶得上“咬”出來的毛病。
小區 貓狗發情易咬人
夏天即將到來,在生活小區,流浪貓狗的數量也正在變多,臟兮兮的身影經常竄來竄去。隨著養小動物家庭的增多,經常有人在小區里將寵物牽進牽出。步入發情期的這些小動物,情緒會變得很不穩定、容易躁動。
小動物的確能給孩子帶來很多樂趣,但是流行病學家警告說:每年全世界有幾百萬兒童由于飼養寵物而被傳染上各種疾病,其中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疾病有狂犬病、瘟疫等。盡管大多由寵物傳播的疾病并不致命,但父母卻絕不能對此掉以輕心。同時,天氣變暖和,孩子們衣著逐漸減少,與動物的接觸機會增多,遭到攻擊的幾率也在增加。
從世界范圍來看,狂犬病的受害者大約有50%都是兒童。兒童個子矮,當狂犬迎面撲來時,極易咬傷頭面部、頸部及上肢。兒童被咬的這些部位距中樞神經系統近,血液循環極其豐富,潛伏期短,病情險惡;兒童體重相對輕,狂犬咬傷后,進入傷口的狂犬病毒在血液中的濃度相對比成人要高出許多倍。小孩喜歡與小動物一起玩耍,但即使最溫順的貓狗也有惱怒的時候,孩子一旦被貓、狗等寵物抓傷,父母就要緊急處理傷口,不僅要止血止痛,最重要的是避免孩子感染狂犬病毒。
因此,在小區有小動物的地方,孩子去時要有大人陪伴。并且大人要教育孩子,不要隨便撫摸它們的身體,在小動物吃食物時,千萬不要去逗它;在小動物有恐懼感時,不要用手去撫慰它;不要激怒它們,也不要拼命奔跑,以免引起它們的誤會而遭咬傷。
特別提醒:一旦發生被咬情況,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反復清洗傷口,把污血擠出,清洗掉,沖洗時間要在20分鐘以上。然后再用2%-3%的碘酒或70%-80%的酒精消毒。傷口清洗過后,不可縫合或包扎,要盡快到疾控中心注射狂犬病疫苗。
戶外 保護暴露皮膚,注意蟲咬皮炎
小孩的皮膚非常細嫩,其暴露部位比如面肢、臉龐等一旦遭受蟲子叮咬,皮膚馬上變成紅腫,并十分瘙癢,不停地搔抓,會導致皮膚被抓破產生繼發,加劇紅腫,甚至出現化膿。尤其是帶孩子到綠化較好的公園里,小孩皮膚很容易受各種昆蟲的叮咬。寶寶的皮膚耐受性沒有大人好,被咬之后的皮疹反應較大。
蟲咬皮炎是指昆蟲叮咬人類皮膚而引起的炎性皮膚病,又稱“丘疹性蕁麻疹”。由于昆蟲種類的不同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可引起叮咬處不同的皮膚反應。一般為紅色水腫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皰,黃豆大小,并且十分瘙癢,好發于皮膚暴露部位。尤其過敏性體質的寶寶被蚊蟲叮咬后,可使皮膚過敏而引發全身的過敏反應。這時,不僅只是叮咬局部紅腫,而是全身都出現了風團樣的皮疹,嚴重者眼瞼、口唇及陰囊還可出現明顯的水腫。寶寶出現過敏性皮炎后,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抗過敏藥物治療,在過敏期間要避免攝入高蛋白的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等皮炎情況愈合后再恢復飲食。在皮炎期間要延遲疫苗的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