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稱,10月19日上午,衛生部召開緊急電視電話會議,通報了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醫院因使用山西太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茵梔黃注射液(批號為071001)后,有4名新生兒發生不良反應,其中1名出生9天的新生兒于10月11日死亡。
10月20日,山西太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茵梔黃注射液事件在其公司網站發表聲明:稱10月16日13時,公司在接到山西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電話通知后:稱公司生產的茵梔黃注射液(批號071001)在陜西省志丹縣人民醫院發生疑似不良反應致一名新生兒死亡的報告,公司立即啟動藥品不良反應應急預案,本著對患者負責的態度,公司于當天主動召回批號為071001的茵梔黃注射液,于10月17日主動暫停所有批次茵梔黃注射液的銷售和使用,并書面通知經營、使用單位和藥品監管部門,并對該批次召回產品申請復驗,與此同時,長治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取樣送省藥品檢驗所檢驗,同時報告山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10月21日,本報記者致電山西藥業集團獲知,公司自2007年10月開始生產茵梔黃注射液,其中90%藥品已經銷售并使用過,除此次事故外并未出現問題,目前送檢產品已檢項目全部合格。公司副總與相它3名辦事人員已于16日當天赴事發醫院,但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醫院并未出具患兒病歷,太行藥業無法獲知所開藥方,雙方目前尚在協調之中。
三名患兒情況已好轉
10月22日,記者獲悉10月18日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衛生局辦公室對外宣稱:另外三名患兒情況已好轉;志丹縣衛生局辦公室主任白成虎在其接收媒體采訪時稱:10月18日,縣衛生局收到志丹縣醫院的一份“關于志丹縣人民醫院兒科使用茵梔黃疑似不良反應”報告。報告顯示,4名嬰兒分別于10月2日至10月11日住院,入院最長時間12天,最短不到1天。報告描述,4名嬰兒在治療中都出現發熱、呼吸急促、反應差和呻吟等現象,在用藥時曾被注射山西太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批號為071001的茵梔黃注射液,病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也就是新生兒黃疸。 “茵梔黃就是治療這個病的一種藥。” 白成虎解釋說;但一位從事醫學的網友在其博客中發表文章稱: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的,絕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都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失,即使黃疸實在太嚴重,也應采用光療而不是用藥物治療。志丹縣衛生局的說法有待商榷。
無最終證據證實注射液致死
據陜西媒體報道:從現在了解的各方情況來看,當前只是懷疑4名嬰兒的不良反應與注射茵梔黃注射液有關。“到現在還沒有最終證據能證實或否定這個懷疑。”
“衛生部和陜西省的專家已于19日來到志丹縣調查,但也未得出最終結論。”而據陪同調查的工作人員透露,專家們已離開志丹,但未向縣衛生局通報調查內容。
此事發生后,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的張詩軍教授表示:就最近幾年發生的用藥事件來說:“其實無論是魚腥草還是茵梔黃、刺五加,這幾種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對新生嬰幼兒、成人的健康并沒有損害,而且療效確切,所以才可能允許上市。”他轉而表示:“但目前中藥注射液的制造技術參差不齊,差別懸殊,如果沒有把雜質徹底排除干凈,那么注射液中的異性蛋白就可能成為過敏源,導致使用者特別是嬰幼兒出現過敏或其他輸液反應。”
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藥學部主任葉麗卡認為,目前的中藥藥品,尤其是注射液,基本都是一些復方藥提取物,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尚不清楚。因此,醫學界對中藥注射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同時專家業提醒,要預防輸液引起的不良反應,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糾正觀念,病人在接受治療時,能選擇口服藥,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靜脈輸注。
茵梔黃注射液主要用于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于肝膽濕熱,胸脅脹痛,惡心嘔吐,小便黃赤,急性、遷延性、慢性肝炎等癥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