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多一些肢體的接觸,像我們在帶孩子團體時,有時候用游戲治療,陪他們一起玩耍,跟他們一起回憶和他父母的種種,不管他對父母的回憶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因為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個案,他被父親虐待,他平常就恨不得父親死,而地震時他父親真的死了,所以他認為是自己咒死了父親,內在有雙重的精神壓力。像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會鼓勵他,包括他對父親的怨恨,當他充分表達完怨恨時,他也會想起父親對他好的地方,比如曾經牽著他的手帶他到夜市,曾經把他背在背上,騎在脖子上。
讓孩子可以跟亡者、跟過世的父母有一種精神上的連接,不管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越全面越好。我有一個想法,如果國內有將來想認養這些孩子的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時,他們也能在現場參與,他們能了解這個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在他們領養了孩子之后能對孩子的心理層次有更多的理解。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允許這個孩子擁有他真實的經驗、真實的感覺。
我聽過很多安慰孩子的話,你要好好用功,好好念書,要堅強,功課好,將來當個有用的人,這就是對你父親或母親最好的報答。我覺得不僅是對有創傷的孩子不能說這種話,對正常的孩子,沒有經過這種創傷的,也不能說這種話。比如說要他爭氣呀,用什么方式報答父母,我覺得都不應該說這種話,這種話本身就可以造成傷害,沒有地震的情況下都會造成創傷。
最基本的我覺得是可以盡量去支持和允許孩子擁有所有的感覺,對父母的思念,不管是傷痛還是怨恨或是無助,了解孩子的這些感覺,并且幫助他。
在臺灣的工作經驗是,把父母過世的孩子組成一個團體,做三天左右的工作,在這三天中除了一個主要的團體帶領人之外,大概每三到四個孩子就配一個工作人員,形成一個小組。這個工作人員要負責追蹤這個孩子的過程和狀況,最少要跟蹤半年。這半年時間他們會形成一個認可,當然這些人在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都沒有帶領人好,所以他們可能會碰到這種困難,然后他們可以跟團隊的帶領者保持聯系,帶領者給他們反饋。到半年以后,如果還有需要做工作的孩子再做安排。
如果在半年當中大概恢復了常態的,當然也有跟這些孩子建立起關系的,那是另一回事。不過心理追蹤,我覺得最短需要半年時間。
回答專家:曾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