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棒了!你經常坐誰的轎車?”鄰居孩子不由得神往。
“當然是爸爸的,他的轎車又長又寬又豪華,開起來很威風。”陳立更起勁了。
“那你這次回來坐誰的轎車?”鄰居孩子追問。
“這次回來沒有坐轎車,因為鄉下沒有公路,不好開車,都停在我們家的車庫里了。”鄰居的小孩聽了顯得有些遺憾。
當爸爸陳德文意外聽到兒子陳立與鄰居小孩的對話,他不由驚訝,對愛人嘀咕了一句:“撒謊就是當小偷兒的開始。”
“有三輛小轎車”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義。陳德文想,兒子講這句話時,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輛小轎車該多好呀!如果有了三輛小轎車,當爸爸忙時,媽媽可以接我,媽媽忙時,舅舅可以來接我,我始終會有小轎車來接送。”他把這個愿望和空想聯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輛小轎車”的語言表達形式。
孩子“吹牛”的緣起
陳德文是學過心理學的。他認為小孩的心理結構,往往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這種現象被稱為“主客觀未分化心理”,是兒童心理的一個特征。但轉念一想,這畢竟是一句撒謊的話語,有必要給予及時的糾正。“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指出。但直接指出會使兒子產生害怕,要找個時機與兒子心平氣和地談談。”
晚飯后,陳德文把兒子拉到一旁聊天。他說:“我們家如果有一輛小轎車該多好,我們來的時候不用去擠公交車,回去的時候也不需要去等車,你下課我還可以去接你。”
他接著說:“希望我們家有小轎車并沒有錯,但是我們家確實還沒有小轎車,你竟然說有三輛,這就不對了。你聽過‘華盛頓小時候不說謊’的故事嗎?”
兒子搖搖頭。他說:華盛頓的父親是個莊園主。一天,父親要他把影響果樹生長的雜樹砍掉,而且他還再三叮囑兒子,不要傷害一棵果樹。在果園里,華盛頓一留神,砍倒了一棵蘋果樹,但他很誠實向父親承認了。對于華盛頓的誠實,父親感到十分欣慰。
“華盛頓正因為小時候不說謊,是位誠實的人,是位正直的人,所以一直受到美國甚至世界人民的尊敬。這一點你該向他學習,懂嗎?”陳德文語重心長地說,兒子使勁地點點頭。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
自那以后,雖然兒子“吹牛”沒讓爸爸陳德文再次察覺,但,為了辯解的謊話、為了引人注目的謊話、為了報復的謊話、為了友情的謊話等時有出現,讓人防不勝防,難辨真假。陳德文查閱大量資料,稍有感悟:“撒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行為。而家長尊重、坦誠、信任的態度,可使這種行為減少。”
“總之,孩子不論撒多大的謊,我們都要給他機會,避免孩子失去自尊,破罐破摔。”這是陳德文再三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