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或少吃主食”一直都是減肥人士高喊的口號,雖然不斷有專家強調,不吃主食并不能減肥,反而可能影響健康。
更嚴重的是,最新的一些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少吃主食”的陣營中。其惡劣后果就是,有八成的孩子營養失衡,其中六成以上是因為主食的攝入量不夠造成的。
原因分析:孩子為什么“不吃飽飯”
原因一:零食隨時吃
零食是造成孩子吃飯困難的第一大“罪魁”,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零食消費率為35.1%,以晚上在家消費為主。零食吃飽了,連正經飯都不吃,更何況主食。
專家支招:對待孩子吃零食的問題,應該像大禹治水一樣,不能靠堵,而要科學疏導。近日出臺的《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消費指南》就是要讓孩子科學地吃零食。不讓零食影響食欲,最重要的是吃的時間和數量要控制,飯前1小時不要吃,讓孩子保持饑餓感,才會好好吃飯。
原因二:主食太單一
無論是大學的食堂,還是中小學生的營養餐,在回收桶里最多的一定是米飯、饅頭等主食。武科大中南分校商學院一項調查顯示,食堂泔水桶內的剩棄物60%為米飯,全校1.6萬名學生每年倒掉51.84萬元。
一位父親張先生說,孩子在學校吃了5年的午飯,幾乎天天都是大米飯,主食太單一了。專家支招:主食內容的一成不變的確容易讓孩子厭倦。除了學生營養餐的主食要常換常新外,父母也要學習讓主食多樣化,除了要讓米、面交替上桌之外,有時候花一點小心思,就能讓主食變得有趣,比如蒸米飯時加入一點玉米粒或葡萄干、紅棗、豆等;蒸饅頭時可以給孩子蒸個小兔子、小松鼠或小毛毛蟲,這樣孩子一看就喜歡,能不愛吃嗎?
原因三:強調多吃菜
調查中,幾乎所有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只要雞、鴨、魚、肉等高營養的菜肴孩子吃夠了,營養就夠了,主食少吃點沒關系。忽視了孩子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
專家支招:很多父母都認為只有雞鴨魚肉有營養,只要孩子這頓飯把高蛋白的東西吃了,就很高興,覺得這頓飯吃好了。可是往往目前很多孩子是攝入的熱量不夠,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即糧食、米面吃得太少,因為孩子的基礎代謝、運動和生長發育都需要能量的供應,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來源。脂肪、蛋白質也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糖來供能,這個過程很費事,如果只吃雞鴨魚肉,不吃主食、不吃飯,那么這些肉中的蛋白質就被轉化成熱能消耗掉了,長不到身上,而且很多代謝產物增加了肝腎的負擔。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反而抑制了食欲。
原因四:媽媽要減肥
在記者調查中,有一部分父母自己減肥不吃主食,孩子也受其影響。對于孩子肥胖,60%的父母也存在誤區,認為給孩子減肥也要少吃主食。
專家支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般情況下,孩子是沒有“減肥”一說的,只有控制體重。除非是肥胖癥,才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減肥。父母減肥不吃主食本身也是極其錯誤的,不吃主食不僅不會瘦,還會引起很多健康問題。如果父母一定要控制飲食,那也不能耽誤孩子,要注意給孩子設計營養餐,主食是一定要吃夠的。
孩子控制體重與大人的方法是不同的,大人主要是控制熱量攝取,而孩子是通過運動增加消耗來避免脂肪堆積,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專家建議:孩子一天要吃夠多少飯?
孩子一天究竟應該吃多少主食才算吃夠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胡小琪指出,谷類食物是膳食寶塔的最基層,也應該是一天中攝取比例最大的一類。根據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早晚不同,不同階段孩子吃主食的量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小學生一天6兩~8兩,中學生8兩~1斤。
這是個大致的參考范圍,父母可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定,只要在這個參考值上下稍做浮動,都是合理的。
專家總結強調,飯不夠,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腦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雖然不餓,可是學習緊張,大腦卻缺少能量,難免頭暈、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影響到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