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肥胖?這可不是簡單稱稱體重,量量身高就能確認的。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米杰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一直以來,國際上都是采用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kg/m2)作為是否肥胖的主要衡量標準之一,但實際上,對于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孩子來說,單單這一個指標還遠遠不夠。
米杰解釋說,一個人的體重中,既包括脂肪重量,也包括肌肉、骨骼、水等非脂肪物質的重量。對于兩個BMI相同的人,脂肪所占比例可能并不一樣,而機體內過度的脂肪含量(脂肪占總體重的比例過高)才是人們患上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和脂肪肝等代謝異常疾病的關鍵因素,所以,即使是BMI相同的人,其患病幾率也是不同的。而且,成年人的身體已經發育成熟,對于一般人而言,BMI數值的增加,基本可以反映體內脂肪含量和比例的增加,但對于青春期的男孩來說,BMI的增加并不伴隨脂肪比例的上升,反而可能有小幅度的下降,如此一來,只用BMI作為肥胖與否的評判標準就顯然會出現偏差了。
此外,脂肪的分布部位也是影響患病幾率的因素之一。比如,四肢偏胖的人,比腹型肥胖的人危險性小;同樣腹型肥胖的人,如果脂肪主要堆積在內臟周圍則患病的危險性更大。因此,采用腰圍與身高的比值作為是否腹型肥胖的判定標準對兒童是有價值的。
因此,米杰建議,家長在考慮孩子是否肥胖時,至少要考慮三個因素,即體質指數BMI、腰圍與身高的比值,以及體內脂肪比例三項。
首先是每年測量身高體重,計算BMI。通常2―6歲孩子要小于18;6―9歲的小于19;10―12歲的小于21(如果是女孩可放寬到22);13―15歲小于23;16―18歲小于24。
其次要定期測量腰圍,判斷是不是腹型肥胖。對于6歲以上兒童,理想的腰圍/體重值得小于0.46。
最后,如果有條件測量脂肪占總體重的比例,則應該知道,男孩和12歲以下女孩應該小于20%;12歲以上女孩小于25%。
當然,目前來說,可能家長自行測量體內脂肪比例較困難,但借用健身房或一些醫院門診中的體成分分析儀可以起到一定的初步篩查作用。需要提醒的是,這種分析儀的準確度與測量時間、是否排空膀胱,甚至腳底是否有汗都有關系,誤差偏大(胖孩子的數值可能偏低,瘦孩子的則可能偏高),所以只能作為簡單的衡量,更精確的判定,還是應該到醫院的兒科或內分泌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