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替代:“火”了水果“冷”了蔬菜
有的孩子不愛吃蔬菜,對水果倒“來者不拒”,于是乎,家長就買來各種水果,盡量讓孩子多吃,認為反正水果蔬菜都是補充維生素的,可以替代。對此市營養學會副秘書長、兒童醫院營養科主任田晞說,水果類一般都含豐富的水分、維生素C、果糖,顏色鮮艷,形狀誘人,味道甜美,是很容易讓孩子接受的一類食品。但水果中含無機鹽和膳食纖維較少的特性又決定了它不能替代蔬菜類食物。人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纖維素及無機鹽,主要來源于蔬菜。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組織細胞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質,無機鹽對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起重要作用,纖維素雖然不能被人體全部吸收,但可以促進腸蠕動,有利于糞便的排出。膳食纖維還有利于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時它可降低膽固醇,改善血糖的生成反應。
針對一些孩子不愛吃蔬菜的現象,田晞提醒家長應從幼兒期就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在孩子4至6個月添加泥糊狀食物開始,就讓孩子嘗到各種不同蔬菜的味道,這是避免孩子日后挑食、偏食的最好辦法;要根據孩子月齡大小提供適宜的蔬菜,同時注意顆粒大小和軟硬度,讓孩子易于接受;在孩子不吃時不要強迫,可以改變制作方法,調整吃的方式。耐心地、多次地讓孩子吃,這樣,一般的孩子都會慢慢地適應;孩子短期內不愛吃菜可以考慮多吃點水果來補充,但不要長期用水果替代蔬菜。這樣做不利于孩子獲得全面的營養,最終將不利于健康。還須注意的一點是,水果中含有人體必需的一些營養,蔬菜也不可以替代水果。
還有一些孩子雖然不喜歡蔬菜,但卻喜食豆制品。一些家長認為豆制品營養價值高,就經常用豆制品做菜。而事實上,豆制品只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用豆腐代替蔬菜,會缺乏維生素和纖維素。
浪費的營養:早餐牛奶+雞蛋
為數不少的家長認為牛奶、雞蛋營養價值高,而且都是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必吃食物,于是孩子的早餐經常是牛奶+雞蛋。對此田晞指出,早餐是兒童攝入所需能量和營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日三餐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營養質量高的早餐,必須包括谷物,如果早餐沒有像饅頭、面條、稀飯、面包等谷類食物,就缺少熱量的供應。雞蛋和牛奶盡管都是優質蛋白,對身體有益,但一次攝入過多的優質蛋白身體難以吸收,是一種浪費。對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必吃的食物,科學的方法是均衡分配在一日三餐中。還以牛奶和雞蛋為例,可以早晨喝牛奶中午吃雞蛋,也可以早晨吃雞蛋臨睡前喝牛奶。
還有不少家長在喂養孩子時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孩子從小就不愛吃肉,這樣易造成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身體發育。田晞說,其實,許多家長并沒有留意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吃肉。對幼兒來說,雞肉、牛肉、豬肉不但難以嚼爛,還會塞牙,孩子當然不愛吃。如果家長注意選用鮮嫩的肉做成肉糜,孩子還是樂意接受的,隨著年齡增長咀嚼能力增強,也能接受肉糜以外的肉制品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長見孩子不吃肉,就煲湯給孩子喝,認為湯里有雞或排骨,湯就很有營養了。其實,90%的營養還是在肉里。孩子要獲得營養,還得把肉吃了。
“權力”的誤區:吃什么誰說了算
田晞說,關于吃的“權力”,不少家長覺得應該孩子說了算。這些家長認為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就應該供給。殊不知,食物可以養人還可傷人。孩子對飲食的偏好基本上都是出于興趣而并非對營養素缺乏的敏感。他們不懂得選擇有營養的食品和最好的食物搭配及科學的烹調方法,因此家長總問孩子想吃什么,這是不科學的。不論什么時候,孩子的飲食結構都要科學安排,合理搭配。譬如春季氣候干燥,容易上火,在保證孩子攝入足夠蛋白質和脂肪的基礎上,飲食最好清淡一點,少吃羊肉和辛辣食品,少吃甜食,還要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不提倡3歲以下的孩子喝蜂蜜,因為花粉容易引起過敏。
零食是很多家長頭痛的一個問題。對此田晞說,貪吃零食是兒童不良飲食行為的突出表現,如果抱著零食不放,就會影響正餐的食欲,導致孩子用餐無規律。但零食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兒童消化快,在兩餐之間吃點零食,可以補充熱量,但數量不宜太多,以營養、衛生、糖分合適的食品為宜。水果、堅果、酸奶、乳黃瓜或小西紅柿、全麥食品等都是營養價值較好的備選零食。但一定要注意,3歲以下兒童不要吃堅果,以防發生氣管異物。
今年年初《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發布,對于新指南給出的更加科學詳盡的膳食營養指導,家有兒童的年輕父母們更為關注。而本市營養專家的一項調查發現,盡管很多父母正在逐步接納新指南的建議,但在實際生活中的某些“靈活應用”,卻背離了合理營養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