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本完全爬行手冊

爬行,成長的第一個里程碑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爬是寶寶的一項重要活動,對他的成長非常有益。首先爬需要抬高并左右轉動頭部,有利于鍛煉頸部肌肉;其次,爬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撐整個上半身,因此,有利于鍛煉胳膊及腕的力量,對今后用筆涂鴉、用勺子吃飯都有好處;第三,爬行時,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參與,并要保持動作的協調一致,有利于鍛煉寶寶的協調能力,使寶寶學會走路后,不易跌跤,增強動作的靈活性。爬還有益于寶寶的骨骼及神經器官的發展,當寶寶動作明顯不協調時,能及早發現寶寶的健康問題。因此,家人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鍛煉寶寶爬行。

  寶寶到了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應該把他大膽地放在地上,讓寶寶第一次體會從A點主動運動到B點的感覺。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里程碑,即使他的第一次爬行只運動了幾十厘米,那他也爬過了從“植物王國”到“動物王國”的界限。

  爬行能強化肌肉、刺激觸覺,增加孩子的空間感

  爬行能強化寶寶手、腳的關節,并且鍛煉腹部、背部的肌肉,使這些環繞在脊椎周圍的肌肉強壯有力,有助于寶寶站立時維持良好的姿勢,進而減輕脊椎的負擔。換言之,寶寶爬行與其未來的脊椎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醫學研究指出,在成長階段多爬的寶寶,肌肉、關節比較強壯,姿勢比較挺,長大后脊椎的相關毛病比較少或病痛的程度比較輕微。

  爬行時的抬頭動作,能強化頸椎的支撐力,未來孩子在學校上課學習時,會顯得比較有精神;而爬行時手掌與地面或其它物體的接觸,則有助于觸覺的開發和手指的靈活運用,還可促進四肢動作的協調。

  和以前融入大自然的生活相比較,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孩子已較過去失去許多爬行的機會,專家認為,父母應利用游戲等方式,刺激孩子多爬,以補目前生活環境處處受限的不足。如果環境許可,也沒有安全的顧慮,父母應多給孩子“爬高爬低,爬上爬下”的機會,因為孩子將隨著視覺上的改變,發展出比較好的空間判斷力。

  爬行能累積孩子的生活經驗

  “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動探索和嘗試獨立的機會,讓孩子在實地去做、以感官實際接觸的過程中,熟悉對周遭事物的認知,學習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發不同層次的思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凡此種種,都會儲存在他的記憶痕跡(潛意識)里,成為孩子未來揮灑生命的重要資源,而這正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精髓。

  當然,走也是積累生活經驗的方式,但是爬行的行為發生得比走早,爬行的孩子將比不爬便走的孩子多出幾個月的探索經驗,而這對各方面發展迅速的小寶寶來說,著實彌足珍貴。此外,爬行時的眼界比站立來得寬廣,爬的重心可以讓孩子很有安全感地'到處'探索,由爬而坐比由站而坐來得容易,因此孩子有較多機會停下來(坐著)把玩手中的東西——而手的接觸正爬行帶來的最大學習。因此當孩子自然發展到爬的階段時,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多爬。

  爬行并不是必然的發展階段

  那么寶寶不爬是正常現象嗎?是否寶寶不經過爬的階段,智力發展就比肯爬的孩子略遜一籌?如果父母引導寶寶多爬,真能刺激腦部發展,提升智力嗎?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會站”、“會走”是每個孩子爬行的目的,換句話說,爬行是孩子站、走的準備動作。然而,爬行并不是孩子生長發育必經的階段,兒科醫師認為,父母不需要因為孩子不爬,便擔心他在生長發育上出了什么問題。張敬文醫師表示,醫生不會以孩子爬行與否,來評估孩子的心智發展。兒童心理專家蔡文哲也說,只要孩子其它的發展像動作、感官、智能、語言、社交技巧等都有進展,而且符合那個年齡的標準,就沒有所謂“發展遲緩”的疑慮。“千萬不要強迫一個不打算爬的孩子'非爬不可',那樣太難為孩子了。順其自然就好。”蔡文哲醫師叮嚀。所以客觀來說,寶寶的爬與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異。

  ·孩子爬不爬也會受環境影響

  可是天生就不爬的孩子多嗎?張敬文醫師表示,原本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數的寶寶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然而隨著窮鄉僻壤的改變——都市的生活空間較小;嬰兒床、游戲床、學步車的普遍使用;父母因寶貝孩子而經常把他抱著、背著;怕孩子會弄臟或吃到臟東西生病;或者因為安全問題的考慮,很少給孩子在地上爬的機會,于是有些孩子便在“因應環境”的本能下,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學習。“所以,寶寶不爬便站、走的情況,似乎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呂適存和張敬文兩位資深的小兒科專科醫師均如此表示。

  換句話說,“環境因素”也是現代孩子少爬或不爬的主因。對此,呂適存醫師表示,有時候幫寶寶換個生活環境或者更換主要的照顧者,情況便可能改觀。比如以寬廣的地板取代游戲床,換個贊同孩子多爬的保姆,或者給生活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帶,都可能讓原本不爬的寶寶自然而然地爬了起來。“這就像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較慢,在換了環境或照顧者之后,即可獲得改善的道理一樣。”呂適存醫師說。

  親子互動是提升幼兒智力的關鍵

  我們常聽說“多爬的寶寶比較聰明”,真是這樣嗎?專家指出從兒童心智發展的角度來看,爬行與否和幼兒的心智能力并無直接關系。醫學界并沒有“多爬的寶寶比不爬的寶寶智能較高”或是“爬行時抬頭的姿勢,有助于腦神經發育”等相關報告。倒是許多研究指出,親子互動關系良好的孩子,智力較高。因此,與其說爬有助于幼兒心智發展的提升,不如說在刺激多爬的過程中,提供了父母與孩子良好的互動的機會,而正是這樣的雙向溝通激發了孩子心智發展的潛力。

  專家建議父母,對于肯爬的孩子,可以透過“地板游戲”多刺激他爬,例如和孩子玩滾球、追球的游戲,或者拿著玩具吸引孩子從一邊爬向另一邊。而對于那些本身不愛爬,或者因父母或照顧者的帶養習慣,較時間處在學步車或游戲床的小孩,只要大人經常與孩子互動,及刺激孩子的感官(觸覺、聽覺、視覺等),他的心智發展與多爬的孩子相比,并不會有所遜色。

  不爬沒損失,多爬多收獲

  看了這些不同見解,我們或許可下個結論——影響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許多關鍵,“良好的親子互動”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孩子“爬”或不“不爬”,最好順其自然,孩子不爬并不表示他有什么損失,然而對于肯爬的孩子,如能多給他爬的機會,那么他必然有更多的收獲。

  嬰兒學爬階段的七大重點

  ·發展時機:

  八至九個月。

  ·發展狀況:

  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俯爬式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后會以手肘往前匍匐前進,而且腹部貼在地面,爬行速度十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采兩手前后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地往前爬行。

  ·意義:

  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先幼兒利用四腳爬行時,因為他的頸部需要抬高,并且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澮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涂鴉都有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關于骨骼的問題:

  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容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這樣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只腳的力量并不平衡,經常一只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于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過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痹等異常狀況。

  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搐等癥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

  建議父母應盡量把寶寶放地板上,并利用色彩鮮艷、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

  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于地板上鋪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建議輔助工具:

  各種色彩鮮艷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安全環境的安排:

  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1、地板:水泥、磨石子、瓷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并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2、桌角、柜子角: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柜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柜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抵。

  3、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相關連接:讓寶寶做一個“爬行專家”

  好孩子育兒網采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