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結果出來,也許有人可以松一口氣。然而,要讓公眾完全打消疑慮,讓乳品行業走得更遠,這恐怕遠不是松口氣的時候。
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乳業如履薄冰,至今仍處于“風聲鶴唳”的信心重建期,“早熟門”事件無疑又是次迎頭重擊。本以為在風暴式的官員問責、企業破產、行業震蕩后,中國乳業已換了一副健康的血液與肌體,實現涅槃。此次事件卻表明,行業依然存在三大漏洞,并為危機埋下伏筆。
漏洞潛伏在從奶牛到奶粉的三個關口——企業的奶源質量關口,檢測部門的標準關口及監管部門的制度關口。如果這些關口能切實地負責,恐也不會出現類似疑云。
首先是企業的奶源關。多名專家表示,乳品原料不能完全保證沒有激素殘留,國產進口原料無不如此。那么,且不論企業的奶源來自中國、新西蘭還是歐盟,無論如何不應缺失檢測奶源質量的環節。
事實上,奶源已成為掣肘乳品企業發展的瓶頸,屢屢曝光的奶粉丑聞大都與這一瓶頸有關。盡管企業負責人已認識到“得奶源者得天下”,但更應看到的是,如果無法首先保證奶源質量,別說得天下,恐怕整片“天”都會坍塌。
其次,對奶粉雌激素的檢測標準與檢測項目,此前并無先例,這再次暴露出檢測標準與手段“永恒”的滯后。“永遠是先有假鈔,后有驗鈔機”,牛根生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說。退一步說,就算這一順序無法改變,那“驗鈔機”能否出來得再及時、標準和制度化一點?起碼再出現類似假鈔,也能有常規可循,不至于檢測無門。
最后,行業最大的漏洞仍在于監管的多頭與缺席。“早熟門”中家長在各部門遭遇的碰壁與扯皮,又一次暴露了監管制度的巨大縫隙,正是這些縫隙醞釀了之前的種種丑聞。如果說《食品安全法》頒布、食品安全工作委員會成立之前,各部門缺乏配合、互相推諉還情有可原,現在則沒有理由再重蹈覆轍。
每一場圍繞奶粉的真假風波,都會重揭傷疤,將行業漏洞暴露無遺。如果這還不足以讓人警醒,并及時亡羊補牢,類似事件就會像一波波洪水,屢屢沖擊大壩的薄弱環節,最終帶來行業聲譽與民眾信心的潰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