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處理開學“情緒病”

  離開學只有兩天了,多多突然開始患病。媽媽檢查多多的寒假作業,發現還有大半沒完成。誰知多多通宵達旦趕作業,還說頭痛、肚子疼、惡心。媽媽回憶每到開學時多多就這樣。


  心理專家稱,孩子的這些“情緒病”,以中小學生居多。因為擔心開學后學習緊張、壓力大,再加上大量未完成的假期作業,容易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等,統稱為“開學恐懼癥”,是短時的心理問題。


  孩子缺乏必要的開學心理準備易致焦慮


  面對開學,往日舒服的懶覺、精彩的電視節目、無拘無束的玩耍和娛樂等,都將被英語單詞、作文題目、數理化公式取代。假期中,孩子在身心各個方面都處于相對放松和隨意狀態,而即將進入高強度、快節奏的學習生活,難免讓孩子們對開學產生抵觸。


  開學后,孩子們需立即轉入緊張的學習狀態,有的孩子會歡天喜地去學校,因為感覺到學校有吸引力,有好朋友,可學習新知識;而有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害怕心理,如情緒不好、煩躁、發脾氣,甚至會有些頭暈、頭痛等生理不適現象,有的兒童表現為尿床、吸吮手指等。這是很自然的心理反應。


  環境轉換過程中,容易出現適應問題的孩子有這幾類:比較自我,在學校人緣不太好的學生;學習壓力很大,對自己各方面要求苛刻的學生;即將進入陌生環境的學生;自身心理素質低,適應環境困難。


  對癥處理 專家認為,學生如果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就容易導致焦慮、恐懼情緒。這主要是因為,假期無憂無慮的生活,與開學后緊張的學習將形成鮮明的反差,從而造成對開學存在心理陰影。


  對此,家長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激勵、引導孩子,談談學校、同伴和新學期,多說欣賞和鼓勵的話,從正面的角度給孩子以信心,讓孩子感到上學的幸福感,期待著開學。


  對癥處理循序漸進開導孩子的不良情緒


  如何面對孩子的開學情緒?專家建議:尋找原因,對癥處理,循序漸進,不要強壓。


  表現一:學習壓力大的學生,特別要求自己完美,特別在意自己在學校的表現,特別在乎老師和家長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即使是小事仍會自我要求嚴格,一旦達不到目標,造成心理壓力大,而導致情緒問題。


  表現二:面對比較自我的學生,家長應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群居性。現在多為獨生子女,這使得孩子的包容性較差,不太會跟別的孩子相處,因此,父母除了抓孩子成績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如何和同學相處,如何包容和自我保護,這樣不會使孩子感到孤獨。


  表現三:即將面臨陌生環境的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心理挫折,可能是同學的孤立,可能是老師的嚴格,也可能是家長想像不到的各種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逃避,也許是孩子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選擇。


  對癥處理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有分寸,可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階梯性的要求,把目標分解,逐步完成,進而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樂群性,不要給孩子過大的精神壓力,基于興趣的學習,可以使孩子健康地成長、成才。


  孩子要躲的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想辦法讓孩子學會面對,或幫助孩子克服他想要逃避的困難,情緒宜疏不宜堵,有時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確需要家長用心良苦。


  積極自我心理暗示能戰勝困難和恐懼


  暗示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他的思想、行為與自己的意愿相符合。暗示可以極大地誘發人的潛能。


  暗示有很多種方法,從作用上講,有積極暗示與消極暗示之分。例如孩子上床睡覺前,媽媽叮囑說:“睡前喝多了水,當心尿床。”果然被說中了。這屬于消極的言語暗示。


  自我暗示對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時甚至會創造奇跡。例如參加高考的學生,如果持續保持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告訴自己,通過努力一定可以達到目標,這種積極的心態會克服高考帶來的焦慮。


  我們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突發而困苦的應激事件,此時,注意不要受到消極的環境暗示、言語暗示和他人的行為暗示,而應適當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方法,使自己產生勇氣,產生自信,爭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癥處理 采用動作也可進行自我積極暗示,如考試緊張時,做個祈禱或別的動作,使自己達到一種特別的心理流暢狀態;也可將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適度傾訴,之后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可以用優勢比較法,去想像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難更多、處境更差的人,將自己的失控情緒逐步轉化為平心靜氣。經常采用“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困難和恐懼,快樂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