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與死亡教育

  廈門市教育局日前作出決定,將生命教育列入課堂教學:整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每兩周安排1課時生命教育課程,并在多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確保在課堂領域落實生命教育的內容。(新華社2月16日電)


  在兒童非正常死亡率,如其中的自殺率不斷增高的今天,生命教育的確應成為兒童的人生必修課。


  “未知生,焉知死。”對現在的孩子而言,他們所缺少的,正是對生命本身的深刻認識,對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而如果孩子不認識、不理解生命本身的價值,所謂追求人生理想的實現,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載體和前提;進而,在壓力與挫折面前,就難以承受生命之重,因為他們“不怕死”。


  然而,這種“不怕死”的態度,卻往往導致嚴重后果。近年來,青少年自殺問題日益嚴重,正在演變成沉重的“教育門”。去年5月4日,重慶市4位小學生集體服毒自殺,幸好搶救及時才脫離險境。起因是一個孩子心情不好想自殺,三個好朋友就決定和他一起服毒。這類集體自殺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時有發生。去年12月,廣東東莞、云南晉寧更先后發生小學生用紅領巾自殺事件,一時震動全國教育界。


  為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教師共同忽視了最本質的問題,那就是:熱愛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既讓孩子認識什么叫生,以及自由的生、幸福的生,又讓孩子認識什么叫死,以及無意義的死、無價值的死。只有對生與死的認識足夠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壓力,并在此過程中學會敬畏生命。真正的教育,從來都是長跑性質的歷練,而不是短跑性質的競賽,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燦爛。


  就生命教育來說,還有一種更深刻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死亡教育。


  長期以來,很多國家的學校普遍開設死亡教育課。如在英國小學的課堂上,殯葬行業的從業人員或護士,對學生談人死時會發生什么事,并讓學生輪流通過角色替換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車禍身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門課幫助學生體驗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時的復雜心情,學會在非常情況下對情緒的控制,因為很多人自殺是以情緒失控為起點的。


  但,由于我國特有的忌諱死亡的文化傳統,死亡教育很難被認同。據報道,有老師給學生布置生命教育作業,讓學生為自己做一篇悼詞,先假設自己死了,再用悼詞的形式,追憶一生,以此感悟生命的珍貴。此舉立即引起父母們的強烈反對,老師只好放棄。


  而其實,近年來兒童自殺率的不斷攀升說明,兒童迫切需要死亡教育,而開展死亡教育的最佳時期,就是青春期萌動前,內容包括:介紹死亡知識,讓兒童親自扮演死者、傷者、孤兒等,從情感上體驗與死相關的情景,對各種與死相關的打擊、挫折、損失有準備,以此培養其良好的人格和人性。


  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死亡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所以,對死亡教育,父母不應盲目反對。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發展,才能體驗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可貴,真正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