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跨入生育年齡的80后,不少人剛剛做了父母,他們中的許多人原本覺得房子小,擠擠也就算了,但寶寶的出生,老人的“進駐”,讓他們忍無可忍。以至于有人發出“蝸居時代生孩子,降低幸福感”的感嘆。
一份關于“蝸居”狀態下新上海人調查顯示,接近六成的受訪者認為“有房子不一定幸福,但沒有房子肯定不幸福”。一個網友憤怒地說:“80后的人被房價壓垮了,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爆發力。 ”在80后中引起共鳴的電視劇《蝸居》,把房子對人的影響真實地表達出來。
故事一:
僅拖延半年上海夢破滅
在合用的廚房做晚餐,在公用的廁所洗澡,可以有隱私的,只剩一間20平方米的臥室,還兼起居室、餐廳、書房,林娜 (化名)現在就住在 《蝸居》中海萍曾經住過的那種老房子里。這間位于徐匯區漕寶路的老式公房,月租1200元,對剛從江西來上海一年多的林娜來說,已經不便宜,但這是她能找到的價錢最低的房子。
一年多前,林娜到上海就業,不久后把2歲的兒子接來,丈夫也到上海找工作,因為金融危機,工作難找,丈夫來滬計劃一拖再拖,只能由婆婆先到上海照顧小孫子。即使這樣,林娜夫妻還是決心在上海落戶,已準備好首付的他們,準備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即使很小,即使很遠。
于是,林娜每天抽下班時間去各處看房,看的一律是外環以外的房子。昨晚,她苦笑著對記者說:“松江、嘉定我都很熟了,打算買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定下滿意的房子,誰知,半年前嘉定單價8000元的房子,現在單價漲到12000元, “遠遠超出我們能夠承受的范圍,肯定買不起了。”
故事二:
為了做母親再遠再小也要買
在有些人眼里, 82年出生的秦嫣 (化名)住得不算太差,她和丈夫、 2歲的兒子住在公婆家三室一廳中。可秦嫣覺得,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她幾乎要失去做母親的權利和做妻子的尊嚴。
“一套房子只可能有一個女主人,和公婆住在一起,永遠是寄人籬下。 ”秦嫣說什么也要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無論多遠多小。兒子的出生,更加速和堅定了她的這一想法。“我現在已經樣樣都聽她的,這種感覺非常不舒服,我不希望連我的兒子,我怎么教育兒子都要聽別人的。”
秦嫣說,在這個工資漲幅永遠趕不上房價飆升的年代,人的幸福感從何談起?這個大學畢業后留滬工作、又嫁入上海人家的江蘇女孩覺得房子和幸福感有著密切的關系。她說: “連最基本的歸屬感都沒有,怎么可能談得上幸福?”
令秦嫣無法忍受的是,她給孩子喂奶,婆婆連門都不敲就闖進來;她和老公用普通話溝通,婆婆會一遍一遍地問 “儂講啥”,事無巨細樣樣過問;小夫妻在家里根本沒有親熱的機會和心情,感情日漸淡漠。“我現在的生活就像是一大家子人合作養一個孩子,而我這個當媽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秦嫣說,她自己在婚前也想過,只要感情好,就算沒房子、租房子、和老人住在一起都可以接受,但婚后,她對自己之前的想法產生了懷疑。
現在她已經幸運地成為有房一族,那是在佘山的一套60平方米的期房,半年前訂下的時候7800元/平方米,前不久她和老公去辦理后期手續,那里的房價已漲到13000元/平方米。“明年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搬進新房,雖然我的單位在南京西路,但總算可以結束寄人籬下的蝸居時代,還是值得慶幸的。 ”
故事三:
申請外地工作告別蝸居生活
眼下已經告別蝸居的郭霞有著曲折的買房故事。
她2004年畢業后,作為人才引進落戶上海。
2007年,她和男友的收入比2004年漲了2倍都不止,在大華租房兩年,每月2000元,開銷很大。現在準備結婚,加上房價上漲勢頭,他們抓緊時間看房,希望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中環的太貴,就看外環以外,最終買了昆山花橋一套30萬的復式房。
2008年7月郭霞懷孕了,發現花橋的房子不能上上海戶口,因為她是集體戶口,必須要買上海的房子才可以把戶口遷到房屋所在地,解決寶寶的戶口。實在沒有辦法了,連借帶湊買了嘉定一套33萬的一房,總算可以給寶寶上戶口了,可欠債卻越來越多了。
2007年至2009年初,每個月房租2000元,供花橋的貸款3000多元,加上吃飯、水電煤等日常開銷,算下來每個月都要花8000多元。 2009年初,他們搬到嘉定的新家,終于可以省下2000元的房租,但是寶寶在3月份降臨,每個月開銷又加大了,加上路遠導致生活成本提高,這樣還是每個月近8000元的開銷。
“我和老公、寶寶、婆婆就蝸居在5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這真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著賣掉花橋的房子和嘉定的房子,大概能湊130萬左右,但130萬現在在上海好一點的地段根本買不到房子。我們覺得自己永遠都被排斥在這個城市的邊緣,和老公商量,有機會就離開上海吧,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本來的收入可以朝中產階級奮進了,但如果要換房子,就會變成被套30年的房奴了。”
郭霞很高興地說: “機會來了,前幾周老公申請調往武漢,那個我們一起讀大學一起相愛的地方。別了,上海的蝸居生活。”今年春節過后,郭霞將舉家遷往武漢。
調查:
多數認為“沒房不幸福”
一個 “蝸居”在線小調查,共有240個人參與,57%的人認為“有房未必幸福,但沒房肯定不幸福”。“房子和幸福的關系”早被諸多媒體不約而同地論證。北青網調查顯示,認為“沒房子生活就談不上幸福”和“房子是影響幸福感重要因素”的人共占74.3%;搜狐網調也發現,認為“感情絕不會受房子影響”的人僅不到6%。
面對“買房時,你主要的困惑是什么?”時,近八成被調查的人認為是“房價普遍超出承受范圍”,一成左右的受訪者認為 “90平方米以下小戶型太少”,9%的人想問“房地產商的‘花言巧語’有多少是真實的”。話說回來,還是有不少人希望在上海買房,只有不到兩成的人明確表示“不買,沒有這方面的需求”。“你的后蝸居時代會怎樣? ”記者發現,雖然仍有43%的人選擇繼續留在上海,等待某一天得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但已經有13%的表示要離開上海,去外地或者索性去國外打拼,因為“連外國的房子都比上海便宜”。還有27%的人表示“迷茫,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你會因為房子而選擇另一半嗎?面對這個敏感的問題,四個選項的人數相差不大。 36%的人認為只要對方是潛力股,可以共同承擔房款就能接受,33%認為只要有愛,先租房也行,17%的人表示沒房的話也要有能力支付首付,否則免談,最后15%的人表示“當然,一定要有房子”。
心理專家:
購房焦慮有“傳染性”
心理專家表示:最近幾年在房價飆升回落又飆升的過程中,在看房、選房、買房的過程中,很多人的心情仿佛坐過山車,猶豫、焦慮、著急、擔心、無助、憤怒的情緒隨時侵襲。這種焦慮情緒就像“甲流”一樣帶有傳染性,抵抗力不強的人看到身邊的每個人都在談論房子,很容易激起自己的焦慮情緒。而那些剛剛走上社會不久,積蓄不多,又即將為人父母的80后,更加覺得購房無望。尤其是80后的新上海人,蝸居成為他們中很多人的生活常態,需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心理狀態。(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