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專家呼籲: 遠離“垃圾食品”

  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由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發起,林佳楣、胡亞美、張金哲、丁宗一、于小冬、李啟民等全國百余名兒科和營養專家、兒童工作者聯名呼吁:為保護中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兒童青少年遠離“垃圾食品”。


  “呼吁”的發起人丁宗一教授在接受介紹,美國費明翰研究揭示,西式快餐的食物組合特征是成人期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險因素。這種嚴重危害健康的飲食模式,人為強化了自然食物中危險因素的組成,破壞了傳統膳食中天然營養素合理組成,不具備營養素應有的健康作用,被美國學術界首稱之為“Junk Food,垃圾食品”。晚近的研究表明,垃圾食品的加工和食物配制模式除了構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外,其所用的經過氫化脂肪改造的反式脂肪酸和加工過程中無法避免產生大量的丙酰醯胺(俗稱丙毒)均為強力致癌劑。這種危害潛伏期可以長達數十年,不易為人們了解。作為快餐文化形象代表的垃圾食品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不僅限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和致癌,還在于打擊智力、能力發育,扭曲行為、性格發展,降低社會進取心,障礙合作、和諧與協調精神。西方社會所走過的彎路是值得我們警戒的。


  迫于社會輿論和群眾壓力,制造商不得不改變舊配方,這無疑會降低口感,提高成本。某些制造商為了降低新配方成本,大量使用添加劑和調味劑,垃圾食品進入了“濫用添加劑時代”,蘇丹紅、丙毒等現象頻繁出現,屢禁不止。某些所謂“專家”,頻頻與制造商聯手制造學術理論如“超標無害”、“少用無毒”,或者提供所謂“近期未見明顯損害”等似是而非的論證。鑒于這些現象,美國司法界多次提出以法律形式規定垃圾食品應當撤出兒童青少年經常活動的地方,如學校、游樂場等地。嚴禁學術界、教育界參與垃圾食品的宣傳、推廣。


  我國有悠久的飲食文化,我國的傳統飲食源于自然食物,烹調原則和加工過程均衡合理,又有傳統醫學“藥食同源”理論的指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自民間的家居日常飲食到重要場合的盛宴均按統一原則、統一配料、統一操作烹調,貴庶不分。


  丁教授最后說:“國際營養界和兒科界都推崇中國飲食文化為新世紀健康飲食。為了促進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健康水平,為了保護我國兒童青少年不受垃圾食品的傷害,我們向廣大兒童青少年和家長,兒童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呼吁:為保護中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兒童青少年遠離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