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當天該做的事情總要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個星期,雖然心里著急,可行為上卻總是拖拖拉拉的,進度很慢,不到最后時刻就積極不起來,直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臨時抱佛腳,就像是開學頭一天,才拼命補假期作業的小學生。美國德寶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約瑟夫·法拉利給了他們一個專有名詞——“慢性拖拉癥患者”。在他看來,做事拖拉其實是一種“心”病,或者說,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做事喜歡拖拖拉拉的人全世界都有,遠比人們想象的復雜和普遍。根據最新研究,約20%的美國成年人是慢性拖拉癥患者。


  這種慢性拖拉癥最常發生在大學生中。由于交作業的時間跨度較長,很多學生總是要熬到最后才動手,這其實是慢性拖拉癥的典型表現。這種毛病乍看起來沒什么了不起,似乎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很快克服,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法拉利教授發現,這種毛病遠比人們想象得復雜和普遍,而且克服起來難度很大。


  法拉利教授將慢性拖拉癥分成兩類。一類是“激進型”拖拉癥患者,其特征是有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尋求刺激。另一種是“逃避型”拖拉癥患者,這類人通常對自己缺乏自信,害怕做不好事情而遲遲不肯動手,或害怕成功后得到別人的關注。


  去年夏天在英國羅翰普頓大學召開的國際拖拉癥專家會議上,法拉利教授和其他幾位專家公布了一份關于拖拉癥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總結了拖拉癥患病率在澳大利亞、英國、秘魯、西班牙、美國和委內瑞拉六國的比較。結果顯示,“激進型”和“逃避型”拖拉癥的比例在6個國家的比例相當,其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也差不多。


  對于慢性拖拉癥,最好以預防為主,時常檢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警惕拖拉癥的發生。而一旦發生,根據法拉利教授等人的研究,治療要早,在學校期間就改掉拖拖拉拉的習慣,是最好的選擇。“成功大學生活攻略”作為改掉拖拉習慣培訓課程,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方法通過簡單的技巧,嚴格規定作業完成期限,使學生們養成不拖拉的習慣。普通人只要設定比較詳細而適當的行動計劃,并嚴格按計劃執行,改變慢性拖拉癥也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