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April 7, 1896 - January 28, 1971)
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溫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創新精神和獨特的視角。他遠離了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撰寫了大量著作,闡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滋養或阻礙孩子發展,他在英國BBC的無線廣播節目中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緒世界。
溫尼科特天性謙遜,擁有敏銳的直覺。他極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發掘每個人身上潛在的創造力,他善于在包容和安全的環境中幫助他人滿足內心真實的需要,從而藝術地化解矛盾,而非艱難地行走在技巧之路上。溫尼科特的思想和逸事為后人樂道。
溫尼科特是一名兒科醫生,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師。他出生在英國德文郡普利茅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弗雷德里克爵士是一名商人,母親伊麗莎白·瑪撒。1923年,溫尼科特與艾麗絲·泰勒結婚,1951年離婚。同年與埃爾希·克萊爾·尼莫·布里頓結婚。克萊爾是一名精神病學社會工作者,也是一名精神分析師。
溫尼科特在普利茅斯度過了他的童年。在有名氣有影響的臨床心理學家里,沒有幾個人的童年是平靜的,但是溫尼科特很幸運,成為那少數幾個之一。長大一點之后,他決定作醫生,就開始研習醫學,先后就讀于劍橋利思中學和劍橋大學基督學院。一戰期間,他在一艘英國驅逐艦上做實習外科醫生,暫停了學業,到1920年才結束學習。1923年,也就是他第一次結婚的那年,他在倫敦帕丁頓綠色兒童醫院謀得職位。在這里,他作為兒科醫生和兒童精神分析師,一直工作了40年。
溫尼科特嶄露頭角之時,安娜·弗洛伊德的追隨者正在跟梅蘭妮·克萊茵的追隨者干仗,爭奪誰才是弗洛伊德真正的衣缽傳人。在二戰結束時,各方終于妥協,形成了三個精神分析支流,總算是彼此稍微客氣一些。這三個派系就是:弗洛伊德派的,克萊茵派的,還有中間派。溫尼科特就是中間派的。
他的職業生涯涉及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學中很多重要人物,不僅有克萊茵和安娜·弗洛伊德,還有很多布盧姆茨伯里的人物,比如詹姆斯·史崔奇,R.D.萊恩,馬蘇德·汗,最后這位是個有錢的巴基斯坦流亡者,同時也是一名很有爭議的精神分析家。
溫尼科特治療了大量具有精神困擾的孩子和他們的母親,在這過程中,他積累經驗,構建了自己最有影響的那些概念。比如說,對治療至關重要的“抱持性(holding)環境”(有的地方翻譯成容忍),還有“轉換性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這個東東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只不過不是以學術名詞的形式(英語里叫“security blanket”,就是小孩子整天攥著不肯放手的東西,那東西提供給小孩安全感。Snoopy里的Linus不就是整天抓著一塊小毯子嗎。)。他在客體關系理論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1951年,他發表了論文《轉換過渡性客體和轉換過渡現象》,專門研究兒童常用來回避應激焦慮的那些非生命客體。
他的理論著述當中強調神入、想象,用支持他的當代哲學家瑪撒·尼斯濱的話說,“在兩個有缺點的人之間形成愛,非常了不起的過程”。“足夠好的母親”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母親不可避免地具有缺點,但是一般來說她總是足夠好,她的孩子可以正常地長大。
溫尼科特天性謙遜,擁有敏銳的直覺。他極善于發現他人的優點,發掘每個人身上潛在的創造力,他善于在包容和安全的環境中幫助他人滿足內心真實的需要,從而藝術地化解矛盾,而非艱難地行走在技巧之路上。
1971年,連續的心臟病發作結束了溫尼科特的生命,遺體在倫敦火化。
溫尼科特的演講著作非常多:
(1931)《兒童障礙臨床筆記》
(1980)《小豬:對一個小女孩的精神分析記錄》
(1982)《游戲和現實》
(1984)《剝奪與不良行為》
(1986)《家是我們啟程的地方:隨筆》
(1986)《持抱和解釋》
(1987)《嬰兒和母親》
(1988)《人性》
(1988)《成熟過程和促進性環境》
(1992)《家庭和個體發展》
(1992)《兒童、家庭和外部世界》
(1994)《與病人交談》
(1997)《思考兒童》
生平
■1896年:出生在英國普利茅斯的一個有教養的、信仰新教的家庭。
■1916年:一戰中斷了他的醫學教育,成為一名醫助人員。
■1923年:開始找詹姆斯·斯特拉奇給自己做精神分析。在女王兒童醫院和帕丁頓綠色兒童醫院分別獲得職位。在這兩家醫院,他從事了40年的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的工作。
■1939年:開始在英國BBC電臺做系列節目,一直持續到1962年。
■1941年:研究流浪和貧困對兒童的影響。
■1956~59年/1965~68年:擔任英國精神分析協會主席。
■1971年:在倫敦去世。臨終前在記事本上寫下祈禱:“噢,上帝!讓我死后如同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