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大學認知神經學家伊麗莎白·費爾普斯的研究小組對樂觀心態進行了研究。他們要求15名志愿者想出80件事情。這些事情可以是好事(如獲獎)、壞事(如與情侶分手)或不好不壞的事情(如剪發)。隨后研究人員要求志愿者再設想這些事情多快會發生并進行具體描述。結果發現,志愿者普遍不愿去想消極的事情,即便剪發這種“中性事件”,大部分人也會把它往好處想,比如剪了個平生最滿意的發型。從志愿者的描述來看,與壞事相比,好事在他們的腦海中總會更快地浮現出來,而且更生動具體。研究者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還發現,相對于消極、負面的想法,當志愿者展開美好憧憬時,大腦中的一些特定區域表現得非常活躍,在那些樂觀心理測試贏得高分的人身上,這種活躍現象表現得尤其明顯。
費爾普斯表示,人類這種“樂觀主義傾向”總的來說是件好事,也是人在進化過程中發展而成的一種生存策略。“如果你對未來充滿樂觀期待,就會獲得行動的動力。” 報告也提到,研究樂觀思維非常重要,因為這與人類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悲觀思維常會導致嚴重的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