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親子間由性格引起的衝突

  我常常會問學生:如果一家有幾個孩子,那么父母會最喜歡哪個呢?答案常常千奇百怪:有說最聽話的,有說最有成就的,還有說最大的,也有說最小的。當然,這些答案都各有道理。但是據心理學家的觀察和分析,父母最喜歡的,其實是個性最像自己的孩子。


  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孩子的氣質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同個性的孩子,是父母各自的氣質特點在孩子身上的組合和展現。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孩子,但是卻無法選擇要什么個性的孩子。 


  如果父母和孩子個性相似,在相處過程中容易產生更多的默契和理解;但如果個性有較大的差異,對于雙方而言都需要付出耐心來適應對方。這樣,難免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產生。


  隨著孩子的誕生,每個家庭從最初的享受天倫之樂,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日常小事的處理,以及生活細節和習慣的養成,每一天的共處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都在不斷地相互了解、相互適應。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作為成年人,是占有優勢的一方。因為在孩子眼中,自己的父母是不斷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實際上,我們的很多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和思維習慣,都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


  但是,也有些內在的特征是天生就形成、在后天的環境中不斷展現的。比如人的氣質特點——情緒表達的速度和強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脾氣,很大程度上是受基因影響的。于是在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父親或者母親可能和孩子的氣質相容,也可能有沖突。相容,當然會帶來相互的理解;如果有沖突,則要倍加小心。尤其在嬰兒階段,對于孩子而言,母親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和母親相容,那么雙方都會沉浸在幸福和快樂之中;而不相容,就會帶來很多的沖突和困擾。比如一個性急的母親在面對一個個性和緩沉靜的孩子時,往往會失去耐心,會認為孩子太不配合,太難伺候。這時候,作為年輕的母親就要提醒自己:孩子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并不是孩子和自己不配合或者難以喂養。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常常期望永遠充滿和諧、快樂;事實上,沖突與磨合,也是家庭關系的現實部分。哪怕是有著相同血脈的親人之間,相處也是需要理解、需要耐心和包容的。作父母的,要不斷地去了解孩子,然后決定更為理智和健康的相處方式。


  小竅門:我們如何處理孩子與自己的個性沖突呢?


  當我們和孩子發生的沖突時,往往會產生很強烈的情緒反應。這時,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問一問自己:沖突的產生是因為引發事件的本身,還是事件背后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個性差異?


  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警醒之后,也許我們在處理和孩子的個性沖突時,會以更理智的態度來面對。和諧社會從家開始,從自己的內心開始,更是從覺察和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