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系父母所生養,成家立業后要同配偶生活在一起,但科學家發現,對我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卻是身邊的兄弟姐妹。無論在哪方面,兄弟姐妹都是大自然最美好的創造物之一。在一個人情日漸淡薄、人們變得日漸孤獨的世界里,我們逐漸意識到,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兄弟姐妹之間那般無私、親密的聯系。
所有的父母都會說,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具有獨特的個性。但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的性情就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過了10年、20年或50年后,你會發現每個人的性格都與他們出生時迥然不同。
人之初性相近
長時間以來,研究人員已多次嘗試,確定塑造我們個性的因素,至少是想了解對我們性格影響最大的因素。這些年來,他們多次宣稱已找到了答案。最初說是父母,尤其是母親對我們影響最大;后來又說是基因;最后宣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事實上,調查人員對上述理論中的所有數據都進行過剖析,不過他們產生的疑問,同得到的答案一樣多。似乎有某種因素正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個性。科學家逐漸意識到,這種莫名其妙的力量,就是兄弟姐妹的力量。
在科學界,對兄弟姐妹影響的研究多局限在探討出生序列方面。據說,年長的哥哥姐姐能吃苦耐勞;年紀小的弟弟妹妹叛逆不羈;而中間的則迷茫困惑。當然這種說法比較寬泛。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的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正對這種兄弟姐妹的影響進行大量新的研究,例如,他們在異性問題方面如何相互教育,在家庭出現矛盾時如何幫助化解等。
兄弟姐妹沖突益處多多
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兒童長到11歲時,他們33%的時間用來同兄弟姐妹相處,比同朋友、父母、老師、甚至比自己獨處的時間都要多。
去年公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一般開始獨自行事),他們每周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也達到10個小時。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肖說:“父母同醫生扮演著相同的行為角色。而兄弟姐妹就如同每天在病房工作的護士。”不過關系愈近,產生摩擦的機會愈多。
平均來看,3~7歲的兄弟姐妹間每小時會發生沖突3.5次。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2~4歲的孩子,發生沖突的次數最多,達6.3次,即每10分鐘超過1次。
盡管子女們接二連三的沖突常令父母怒發沖冠,但也并非全無益處,尤其是在沖突如何引起,以及最終怎樣化解方面。
肖及其同事在幾年時間內,觀察了90名2歲大孩子的天生品行及其父母的紀律方式,這些孩子至少有一個兄弟姐妹。當他們年滿5歲時,研究人員再次對他們進行了觀察,這一次是讓他們同一位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做游戲。研究人員拿出3個玩具,但只給其中一個人玩,告訴他們只有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將玩具給對方。
同每位父母的想法一樣,這種情形實則是引發“戰爭”的導火索。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表現給予了評分。
次年,研究者又去孩子的學校觀察他們在玩耍時的表現,并采訪了孩子們的教師。得出的結論是:那些善于化解家中沖突的孩子,也將這種能力帶到了學校。
研究人員認為,正是兄弟姐妹間的這種長久關系,成為他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年紀越大關系越密切
研究發現,兄弟姐妹間的關系有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緊密,沖突會逐漸消失。年少時經常打斗的兄弟姐妹,長大后關系更為親密,他們時常回憶起兒時打斗的情景以及從中汲取的教訓。
兒時的危機也讓長大后的兄弟姐妹關系更為牢固,比如父母的不幸逝世,給一些家庭造成很大打擊。一旦哥哥姐姐承擔起撫養的重任,這種雙重角色為今后兄弟姐妹間不可動搖的緊密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