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無須完全一致

  “你這樣教育孩子不行,作業沒有做完,怎么能玩?”“教育孩子也要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能實行獨裁啊,要講求勞逸結合,才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樣的對話經常可以聽到,而孩子則是傻傻地看著父母的爭吵,然后等待最后的一致“宣判”。


  夫妻倆為了教育孩子而爭吵,可能是家庭教育傳統的解決之道,就是在家庭里什么都要達成一致,要不然父母必有一方暫時退出。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完美融合或許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會更好。


  有兩個聲音,并不代表互相抵抗,很多時候都是可以完美融合的。把決定權給孩子,由孩子自己決定,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和娛樂,這也鍛煉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聽命。最終聽取多方意見后的決定,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執行。


  現在很多的孩子自我觀念比較差,獨立性差、依賴心理較強。但是新一代的孩子中乖孩子多,有獨立精神的少。因為他聽不到不同的聲音,自我思考和判斷能力也不完善。試想,在家庭環境中只有一種教育的聲音,那么孩子就會以為這就是對的,從來不用去思考和選擇,只需要聽從。


  其實夫妻倆首先要明確,彼此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來商量孩子的教育問題,能盡量避免爭吵。萬一有爭吵,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這樣會讓夫妻覺得在孩子面前沒有面子,必然會使爭吵升級,影響夫妻感情,乃至家庭和睦。


  父母的意見不同,但又彼此認同對方,那么在孩子面前就是和諧的兩個聲音。這樣更有助于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學會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當然,夫妻共同教育也是值得推崇的,如果有人退出教育,那么就少了監督者,一雙眼睛看到的,總比兩雙眼要片面得多。更何況,心理學早就驗證過,孩子的教育既需要爸爸,也需要媽媽。所以父母教育孩子要達成同盟,但無須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