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獎勵變成枷鎖

  有一個退休的心理學家獨自一人生活在安靜的村莊里。村里的孩子特別頑皮,老是喜歡在這位老人的門口丟石頭玩,而且聲音特別大,經常讓老人無法好好休息。
  有一天,老人對正在他門前玩的小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每天下午都在我這里來扔石頭吧,我每人給你們1美元。孩子們聽到非常高興,每天都來鬧得更起勁了。老人也每天給他們每人1美元。這樣過了幾天之后,有一天下午,孩子們又來扔石頭了,老人走出來對他們說,孩子們,我沒那么多錢了,只能每人給你們3美分。孩子們一聽,覺得錢給得太少了,沒什么意思,就再也不到老人家門口來扔石頭了。當然,老人也恢復了原本安靜的生活。


  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獎勵有時會產生某種與期望相反的效應。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強化過當效應”。
  類似的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當父母把愛唱歌的孩子送到少年宮去系統地學唱歌,孩子卻老是逃學;父母獎勵考試得第一名的孩子一件漂亮衣服,孩子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開心反而對學習似乎沒有原來的熱情了;父母給主動做家務的孩子零用錢作為鼓勵,如果下次沒有給零用錢孩子就提不起做家務的興致了......
  為什么會出現強化過當效應?這里面有著什么樣的規律?對我們又有什么樣的啟示?
  心理學家德西解釋說,真正能夠激發和調節人行為的是人的自主性需要及其滿足。越是把自己的行為作為自覺的,就越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任務和負起責任。反而,如果感到在某種控制下行為,就會產生壓力。當獎勵作為控制的因素出現時,孩子從獎勵中感受到的是被控制,所以行動的熱情就會下降。
  啟示:
  ● 獎勵特別注意不要帶有監視的意味,不要讓獎勵變成孩子成長的枷鎖。
  ● 最好不要通過物質許愿、金錢刺激等方式,這樣容易模糊孩子的努力目的,從長期來看反而容易降低孩子的前進熱情。
  ● 在學習方面,表揚的標準不要僅僅只看最后的分數,而是重在肯定他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能力的提高以及成績的"含金量"。
  ● 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表層的獎勵了。如果這時孩子還會常常因為過于簡單的任務而獲得父母的泛泛的獎勵,孩子會不以為然,比較敏感的孩子還會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不高,覺得自己被看輕。這時的表揚方式可以含蓄一些,可以通過表情或身體語言來表示而不只是用簡單的語言的表揚。如心領神會地向他們眨眼睛,或者豎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經注意到他做得不錯。
  ● 最好選擇激勵式獎勵。比如,剛上小學的美美被推選為學習委員,當她回家把這個喜訊告訴父母時,她爸爸連聲說:“我女兒真是好樣的,真有出息!來,多吃一塊雞肉。”雖然孩子當時聽著舒服,但并無多大激勵作用。如果在后面再補上一句:"當了學習委員,就該用一個學習委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哦。"就既包含了父母的信任和期望,又給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對孩子產生更強的激勵作用,促使孩子更加努力進步。
  ● 鼓勵表揚要“滴水藏海”。當孩子開始上小學之后,父母對孩子的獎勵除了要注意對具體事情的表揚以外,還需要把具體的事件上升到某一高度,為孩子的成長指明方向和目標。比如,當孩子放學之后能主動完成作業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說“真是個愛學習肯動腦筋的孩子。”孩子就會逐漸將愛學習肯腦筋作為自己具備的品質,并在以后的學習中朝這個方向努力。